第337章 中转站的灯没灭

张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额头上已满是冷汗,他低声咒骂道:“妈的,他们真把我们当恐怖分子了。”

天亮后,城市苏醒。

林枫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见到了李主任。

这位在体制内工作的中年男人,眼神里满是忧虑,他将一份折叠起来的复印件塞进林枫手里。

“信衡科技的动作比我们想象的快,”他压低声音说,“他们在全市布下了十二个‘信息净化点’,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专门压制和定位任何异常的广播信号。”

他用手指在复印件上一处用红笔圈出的地点点了点,正是城南垃圾中转站。

“你们那里,已经被他们的系统自动标记为‘一级风险传播源’。”

林枫展开那张纸,在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下方,一行盖着红色内部公章的结论刺痛了他的眼睛:“建议进行物理拆除。”

他感到一阵寒意,但随即,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脑中升起。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主任:“如果它不仅仅是一个垃圾站呢?如果这样的声音,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响起,他们拆得过来吗?”

当晚,赵子轩通过他们建立的秘密渠道,发起了一场名为“一人一句,我的声音”的活动,号召所有被评分系统伤害过、压抑过的市民,用手机录下一句最想说的话。

这个活动像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干柴。

二十四小时内,三千二百条长短不一的语音文件如雪片般涌入他们的匿名邮箱。

有失业工人的怒吼,有被算法判定为“低潜力”的学生的哭泣,有失去养老金的老人的哀求。

陈默通宵达旦,写出了一个自动混剪程序。

从此,垃圾中转站的广播内容不再是单调的宣言,而是一个由三千二百个真实灵魂汇成的、每小时都在变化的交响曲。

张野则发动了他的人脉,组织了一群同样被系统抛弃的失业青年,他们两人一组,轮流在中转站外守夜。

每人带着一壶热水,一床军大衣,伪装成值夜班的环卫工,既是放哨,也是守护这片属于他们的阵地。

第一晚,广播响了七次,城市上空的电波中,第一次充满了如此真实而痛苦的呐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舆情应急车”再出现,一切平静得不可思议。

第四天清晨,林枫在例行的信号监听中,听到了一个全新的声音。

那是一个孩子的录音,他用稚嫩的、带着电子辅助设备特有的机械音,一字一句地朗读着:“系统说,我因为视力障碍,‘社会参与度低’,给了我43分。可是,我每天都在用耳朵,听这个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