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他们改名字,我们改规则

刺耳的摩擦声划破了寝室的寂静,林枫手中的红色记号笔在白板上留下了一道决绝的叉,正中“阳光成长中心”那五个粉饰太平的字眼。

这道红叉,如同一道淌血的伤口,宣告着虚伪和平的终结。

他放下笔,指尖冰凉,随即按下了加密播放器,阿杰嘶哑的声音再一次从微型耳机中钻出,像一把淬了毒的锥子,直刺鼓膜:“换皮不换核,新算法照样筛人。他们把青禾的孩子分流到了全省十几家机构,名字都改了,但后台用的还是‘慈光3.0’的魔改版。”

苏晚晴的手机屏幕上,社工系内网的最新通报散发着幽冷的光。

那份措辞温和的“转型建议函”已经下发到全省二十三家儿童福利机构,每一家的综合评分都低于六十分的生死线。

所谓的“转型”,不过是“淘汰”的体面说法。

她关掉屏幕,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们用‘优化’这个词来包装一场清洗。林枫,这次不是救一个青禾,是要掀翻他们赖以生存的那套标准。”

战争的轮廓瞬间清晰。

敌人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机构,而是一套冰冷、高效,且被权力默许的评价体系。

“我找到了。”陈默的声音打破了凝重的气氛,他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瀑布般滚动的代码。

他从“慈光3.0”系统的云端废墟里,抢救出了一小部分被格式化的数据残片,经过数小时的重组,终于窥见了其算法的核心。

“看这里,”他指向屏幕上一段被高亮的逻辑判断语句,“它的核心评估逻辑,叫‘可预测回报率’。”

林枫和苏晚晴立刻凑了过去。

屏幕上,三个指标的权重被设定得高得离谱:语言能力、肢体协调性、情绪表达能力,三项相加,占据了总权重的百分之七十。

而那些真正定义一个孩子成长轨迹的要素——“与保育员的情感联结强度”、“康复训练的微小进展”、“个体反抗或顺从的意志表现”,全部被粗暴地归类于“非结构化变量”,在最终评分中被系统自动排除。

“这他妈的不是在评估一个孩子,”陈默一拳砸在桌上,震得水杯嗡嗡作响,“这是在给资本筛选未来的客户!筛选那些最容易被‘治愈’、最有潜力融入社会、能最快产生正面社会效益的‘产品’!”他猛地抬起头,“我们……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反向模型?就用他们丢掉的这些‘非结构化变量’,用他们认为毫无价值的数据,去重新定义‘价值’?”

这个疯狂的念头,像一颗被投入死水中的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团队。

他们要做的,不再是单纯的揭露与反抗,而是创造。

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属于那些被标签和分数遗忘的灵魂的全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