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AI不会心疼

晨雾未散时,林枫蹲在祠堂门槛上揉了揉发涩的眼睛。

昨夜他和陈默对着老吴的歌本整理到后半夜,纸页间的映山红被翻得发蔫,却在台灯下泛着暗红的光,像团不肯熄灭的火。

"林哥,投影仪支架松了!"张野的大嗓门从祠堂里炸出来,惊飞了檐角的麻雀。

这个从小习武的东北汉子正举着两米高的支架,额角挂着汗珠,后颈晒得通红——他今早天没亮就去村口借梯子,说是"撑场子的架势不能输"。

林枫站起身,布鞋沾了晨露,踩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响。

祠堂里已经支起了直播架,赵子轩正对着手机镜头调试滤镜,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划拉:"暖光太假,冷光显老...老吴头脸上的皱纹得留着,那是活的故事。"他抬头瞥见林枫,挤了挤眼睛,"放心,我把弹幕框调小了,不让那些刷'非遗变网红'的败兴。"

老吴坐在最前排的竹椅上,腿上搭着小梅织的蓝布衫。

他的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敲膝盖,昨夜讲起《祖公上山》时的颤音还卡在喉咙里,像片没飘稳的云。

小梅蹲在他脚边,正用橡皮筋捆扎一摞手写歌词——她今早翻出了所有课本,把空白页都撕下来抄歌,"爷爷说口传的东西得落纸,不然风一吹就散了"。

日头爬到鼓楼尖顶时,祠堂里已经坐满了人。

穿靛蓝侗裙的阿婆抱着孙辈,戴斗笠的汉子卷着裤脚,连邻寨骑摩托车来的后生都挤在门槛外,手机举得老高。

赵子轩对着镜头比了个"三二一",直播间提示音叮咚作响——他今早把预告发在二十个非遗相关的社群里,标题是"今天不听AI背词,听活人的故事"。

"各位朋友,这里是侗寨404寝室的'真人故事夜'。"赵子轩的声音通过扩音器荡开,祠堂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今天的主角,是唱了六十年侗族大歌的吴正山阿公。"

老吴的背挺了挺。

他摸了摸裤兜,那里装着林枫昨晚送的录音盒——金属壳被体温焐得温热。"祖公上山..."他开口时声音发颤,像老水车刚转第一圈,"那是民国三十年,地里的稻子旱得能点着火。

我阿公背着半袋红薯干出门,说去深山找野栗...可山那么大,人那么小,走散了咋办?"

祠堂里响起抽鼻子的声音。

阿婆们用袖口擦眼睛,后生们捏紧了手机,直播间的弹幕突然疯涨——"他手在抖我爷爷也说过类似的"。

老吴的喉结滚动着,眼神穿过人群,落在祠堂后墙的神龛上,那里供着褪色的祖先牌位:"我阿公说,要是走散了,就唱'祖公上山莫怕黑,山风是娘拍背睡'。

唱一句,等半柱香;再唱一句,等半柱香...要是听见回音,就说明,还有人活着。"

"叮——"赵子轩的手机弹出消息提示。

他低头扫了眼,瞳孔猛地一缩。

直播间在线人数从三万跳到三十万,又涨到三百万,弹幕像潮水般涌:"这才是文化!起鸡皮疙瘩了!"

老吴还在说,声音里浸着岁月的沉酿:"后来我哥饿死在山里,我在山脚唱了一夜。

唱到后半夜,山那边突然传来一声...不是回音,是个讨饭的娃子,跟着我哼。"他抬起手,指节嶙峋的手在半空虚虚抓了一把,"那娃子后来成了我妹夫,他说,听见歌声时,他以为是亲娘来接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