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玉佩微暖,能力增长

苏杨很快发现了新的变化。

他现在不仅能更清晰地分辨气运的颜色、形状、浓度,偶尔,在凝视某个人或某种气运特别强烈的现象时,还能捕捉到一些更加模糊、破碎的“意象”或“信息片段”。

比如,他看到一位匆匆走过的学长头顶财运金光颇盛,在那金光闪烁间,他仿佛瞬间“看”到了一个模糊的、像是建筑设计图纸的虚影一闪而过。

又比如,他看到一位被浓郁粉色桃花云笼罩的室友,在那桃花云翻涌时,他似乎隐约“看”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女孩的模糊笑脸交替出现。

再比如,他看到一位教授头顶深蓝色的文运中透出些许灰败之气,同时闪过一个被退回的牛皮纸信封的意象。

这些意象来得快,去得也快,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更像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直觉投射,而非清晰稳定的视觉信息。他无法主动控制它们何时出现,也无法保证其绝对准确,但这无疑让他的“气运之眼”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下午有一节他选修的《民间民俗学》。授课的是一位姓吴的老教授,据说学识极为渊博。苏杨戴着玉佩,感觉精神饱满,便也去了教室。

走进教室,他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讲台后的吴教授。只见老教授头顶,一股深厚、磅礴、犹如华盖般的深蓝色文气稳稳盘踞,其中还夹杂着代表桃李满天下的柔和白光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紫意,气象万千,令人肃然起敬。这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大家。

课上,吴教授正好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面”与“望气”之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教授声音平和,引经据典:“……我们的先人认为,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皆有其‘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物有物气。这‘气’,并非全然唯心之说,它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场、信息场,或者生命状态的综合外在表现。”

“譬如中医‘望诊’,观病人气色、形态、舌苔,其实便是观察其人体之‘气’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内在疾病。所谓‘望气’,并非玄而又玄的迷信,在古代,或许真有其法,乃是一种基于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经验,对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信息的一种高度综合的直觉判断……”

苏杨听得如痴如醉,心跳微微加速。老教授的话,仿佛一把钥匙,正在为他这莫名其妙的能力来源,提供一个古老而模糊的文化注脚。难道自己这双眼,就是古人所说的“望气”之能的某种极致体现?

下课后,内心激荡的苏杨鼓起勇气,追上正准备离开的吴教授。

“吴教授,您好。打扰您一下。”苏杨有些紧张地开口。

老教授停下脚步,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和蔼地看着这个面生的学生:“同学,有什么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