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省城,空气中已经带着盛夏的燥热。陈守仁教授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书桌上摊着林晚秋寄来的厚厚一沓信件和报告。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催促着他做出决定。
“这个林晚秋,总是能给人惊喜。”陈老喃喃自语,重新戴上眼镜,仔细阅读着那份《关于承包闲置荒山进行中草药种植的可行性报告》。
作为省中医学院的资深教授,他见证了这个曾经只有实践经验的军属,如何通过刻苦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而现在,她又要挑战新的领域了。
报告写得相当专业,数据详实,规划合理。特别是关于中草药种植的技术方案,完全符合科学规律。陈老注意到,林晚秋还特意在附录中标注了各种药材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这是个好项目啊。”陈老站起身,在书房里踱步,“既能为部队解决药材供应问题,又能探索中草药规范化种植的经验。”
他想起最近参加的省科技工作会议,会上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林晚秋的这个项目,不正符合这个精神吗?
第二天一早,陈老就带着报告去了学院院长办公室。
“老陈,什么事这么着急?”刘院长见他一大早就来,好奇地问。
陈老把报告放在院长桌上:“您看看这个,我们学院曾经的进修生林晚秋同志提出的项目。”
刘院长仔细翻阅着报告,不时点头:“很有想法。不过,这跟我们学院有什么关系?”
“院长,”陈老正色道,“我认为学院应该支持这个项目。这不仅是对毕业学员的继续培养,也是学院服务社会、推广中医药技术的良好契机。”
他翻开报告中的技术部分:“您看,这里涉及的中草药种植技术,正是我们学院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刘院长沉思片刻:“你的意思是,学院出面支持?”
“对。”陈老坚定地说,“我建议以学院的名义写一封推荐信,肯定这个项目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就在陈老为林晚秋的项目奔走的同时,部队医院院长办公室内,张院长也在审阅同一份报告。
“这个林晚秋,总是能想出些新点子。”张院长笑着对政委说。
政委接过报告看了看:“想法是不错,就是争议太大。听说团里党委会上争论很激烈。”
张院长点点头:“我也有所耳闻。不过从医院的角度看,这个项目确实很有价值。咱们每年光采购中药材就要花不少钱,如果真能自产,能省下一大笔经费。”
“可是,”政委有些顾虑,“让一个医生去种地,是不是不太合适?”
“话不能这么说。”张院长站起身,“记得毛主席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战争年代,咱们部队不也搞过大生产运动?现在改革开放,更需要这种开拓精神。”
他走到窗前,望着医院里来来往往的病人:“再说,林晚秋并没有放弃本职工作。她保证每天八小时在医院工作,开荒种植利用的是休息时间。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支持。”
两天后,陈守仁教授的推荐信寄到了部队。几乎同时,医院院长办公会也通过了支持林晚秋项目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