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脸上带着欣慰的红光,但眼神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见鹿,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骄傲!清华北大都来了,你……怎么考虑?老师建议是清华的经管或者计算机,前景广阔,符合你的特长。”
林见鹿给李老师倒了杯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老师,谢谢您。清华北大都很好,但……我可能不会选择它们。”
“什么?”李老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不选清北?那你去哪儿?”
“我初步意向是东南大学。”林见鹿清晰地说道。
“东南大学?!”李老师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见鹿,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是南京的学校!虽然也是985,但怎么能跟清华北大比?你这是……糊涂啊!”
父母的脸色也变了,母亲急忙拉住林见鹿的手:“小鹿,你可别乱说!清华北大多好啊,说出去爸妈脸上都有光!东南大学……这……”
父亲虽然没说话,但紧皱的眉头也显示了他的不赞同。
林见鹿理解他们的反应。在2004年,清北的光环是无可争议的,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最高标准。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
但他有必须如此的理由。
“爸,妈,李老师,我不是冲动。”林见鹿目光扫过他们,眼神沉稳而有力,“我选择东南大学,是基于我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他顿了顿,开始阐述他深思熟虑的理由,这些理由,他无法提及重生和系统,只能从现实和趋势角度分析:
“第一,专业契合度。我看重的是东南大学享誉全国的无线电工程系(注:后发展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电子专业。李老师,您知道我的‘工作室’是做什么的。我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电子技术的时代,是集成电路的时代!国家需要这个,未来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这个!在这方面,东南大学拥有国内顶尖的底蕴和资源,其专业的务实性和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某些领域甚至不逊于清北。”
小主,
他的话让李老师和父母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个高中生,思考的竟然不是学校的名气,而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和未来产业。
“第二,地域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正在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在那里读书,意味着更贴近产业前沿,拥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能更快地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这比一个单纯的、位于北方的学术光环,对我而言更具实际价值。”
“第三,”林见鹿的声音放缓,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人生的道路很长,并非只有清北这一座独木桥。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未来规划的舞台,比选择一个仅仅听起来光鲜的平台,更重要。”
房间里一片寂静。李老师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林见鹿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根本不像一个一时头脑发热的学生,反而像是一个经过周密调研的商业决策者。父母面面相觑,儿子的话他们不全懂,但那份不容置疑的自信和沉稳,让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说。
“可是……省状元不去清北,这……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学校、市里、甚至省里……”李老师忧心忡忡。
“我知道。”林见鹿点点头,“但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