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力和能力……”苏晚晴重复着这个词,她没有被反驳的恼怒,反而眼神愈发明亮,那是一种遇到真正值得交锋的对手时的兴奋,“林见鹿同学,你的‘双油门’理论很精彩,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锐气。但你是否考虑过现实的约束条件?研发投入的巨大成本与不确定性?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阵痛?以及,在‘高速行驶’中,社会是否能承受‘更换引擎’可能带来的剧烈颠簸?”
她的问题同样尖锐而务实,直指执行层面的艰难。
“任何变革都有成本,关键在于权衡远期收益与当期代价。”林见鹿毫不退让,他的思维在“悟性系统”的加持下高速运转,前世今生的见识融会贯通,“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颠簸就永远使用老旧且油耗惊人的引擎,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在未来的某条赛道上,因为动力不足和油耗过高而被彻底抛下。阵痛是暂时的,而落后可能是永久的。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社会托底机制,来管理好升级过程中的‘颠簸’,而不是因为害怕颠簸就拒绝上车,或者永远龟速行驶。”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风险与机遇、当下与未来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苏晚晴立足于政策制定的稳健与可行,强调根基与可持续;林见鹿则着眼于战略机遇的捕捉与跨越,强调魄力与创新。
他们的辩论没有火药味,只有智慧的火花四溅。一个引经据典,数据扎实;一个视角独特,逻辑缜密。台下众人听得如痴如醉,连几位点评教授都忘记了插话,沉浸在这场高水平的理念交锋之中。
这不再是学生与官员的问答,而是两个拥有卓越见识的年轻人,在思想层面的平等对话。
最终,谁也没有彻底说服谁。
苏晚晴看着台下那个在辩论中依旧保持沉静,眼神却锐利如刀的年轻人,心中最后一丝因年龄和身份而产生的轻视彻底消散。她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看来,我们都需要在‘油门’与‘刹车’、‘势’与‘实’之间,寻找更精妙的动态平衡。感谢林见鹿同学带来的精彩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林见鹿也微微欠身:“苏处长的务实与远见,同样让我深受启发。发展与稳定,本就是一体两面,需要大智慧去统筹。”
交锋结束,但思想的涟漪却深深印刻在彼此心中。
论坛散场,人群逐渐离去。苏晚晴在离开前,目光再次投向正在与李立、王浩交谈的林见鹿,这一次,她的眼神中不再仅仅是欣赏和重视,更多了一份将其视为未来某方面“同道”乃至“对手”的郑重。
潜龙之吟,已能引起凤凰的和鸣。这次理念交锋,如同一次心灵的相互叩问与试探,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星辰大海之约”,奠定了坚实而充满张力的第一块基石。林见鹿知道,他与苏晚晴的故事,绝不会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