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资本吴天昊那一百二十亿的“王炸”被林见鹿云淡风轻地推开,其产生的冲击波丝毫不亚于当初的开源宣言。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顶级投资圈的小范围内传开,伴随着各种版本的解读和惊叹。
“那小子……拒绝了吴天昊?一百二十亿啊!他到底想干什么?”
“要么是疯了,要么……所图甚大。”
“看来,不是用钱就能砸晕的主儿。得换个打法了。”
资本的围猎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因为林见鹿展现出的这种近乎“奇葩”的定力和长远眼光,让一些真正顶级的、注重长期价值的机构更加兴奋。他们意识到,“灵犀”和它的年轻掌舵者,或许真的与那些追逐风口、急于套现的寻常初创公司不同。这是一块需要耐心雕琢的璞玉,一旦成型,价值不可估量。
喧嚣之中,林见鹿召集了核心团队,正式提出了启动A轮融资的计划。
“是时候了。”林见鹿在会议上开门见山,“联盟初立,开源社区也需要持续投入和运营,光靠华为的研发资金和联盟初期的项目分摊,不足以支撑我们下一步的快速扩张和战略卡位。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资本,但不是昊天资本那种。”
他环视众人,目光沉静:“这次A轮,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引入一到两家真正理解我们战略、具备全球视野和深厚产业资源、并且愿意与我们长期共行的战略投资者。估值不是唯一目标,甚至不是首要目标,战略契合度和资源赋能能力更为关键。**”
这个基调,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同。经历了之前资本狂潮的洗礼,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钱该拿,什么样的钱烫手。
周薇立刻带领着扩充后的财务和法务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更新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梳理清晰的财务预测模型,准备详尽的数据包,将“灵犀”的技术优势、开源社区的活跃度、联盟的协同潜力、以及未来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云服务、生态广告、应用商店分成、企业级授权等)一一呈现。
这一次,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待访客,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向少数几家符合标准的顶级机构发出了邀请。
回应依旧热烈。
红杉、高瓴、IDG等老面孔再次带着更加精细化的方案前来,估值也理性地回落并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但仍极具吸引力的区间——**八十亿到一百亿人民币**。他们显然调整了策略,不再单纯比拼价格,而是更加突出自身在特定领域的赋能价值:红杉强调其在美国硅谷和全球的创业者网络,高瓴展示其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的案例,IDG则聚焦于其投资组合内软硬件公司的协同效应。
然而,林见鹿和周薇在仔细评估后,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这些顶级VC无疑能提供巨大的价值,但他们骨子里的“财务投资”基因,以及对退出周期的天然要求,与“灵犀”想要打造的百年生态基业的长期性,似乎还存在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