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媒体的追捧

“其次,”他转过身,语气坚定,“我们的核心永远是技术和产品。媒体的聚光灯不能代替代码的运行,公众的赞誉不能替代市场的检验。如果因为沉迷于外界的掌声而忽略了内在的修炼,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自毁长城。”

“所以,我的想法是,”林见鹿做出了决断,“对于媒体的邀请,**选择性接受,严格控制**。薇姐,你牵头定个标准:第一,选择那些专业性强的、有深度的财经或科技类媒体,避免纯粹的娱乐化和八卦化;第二,采访内容必须围绕我们的技术理念、生态规划和行业思考,不涉及个人隐私和无关的商业炒作;第三,频率不能过高,现阶段最多一个月一次公开亮相或深度访谈。”

他看向赵昊:“昊子,宣传很重要,但我们要宣传的是‘灵犀’生态的价值,而不是我林见鹿个人。尽量不要把我个人形象过度包装和神话,那对团队、对生态都不是好事。”

他又看向陈默:“老陈,你的担心很对。我们必须用更快的技术进步和更扎实的产品落地,来支撑起外界对我们的高期待。第一个‘灵犀认证’平板项目,必须成功,只能成功!这是我们回应所有赞誉和质疑最有力的方式。”

林见鹿的冷静和清醒,如同一盆冷水,让有些发热的头脑迅速降温。赵昊摸了摸鼻子,讪讪道:“明白了,是有点飘了……还是得靠产品说话。”

周薇和陈默也松了口气,纷纷点头,表示会按照这个思路去执行。

随后,按照林见鹿定下的基调,公司有选择性地接受了《对话》节目的录制邀请和《华尔街日报》的书面专访。在《对话》录制现场,林见鹿面对主持人和观众,侃侃而谈,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灵犀OS”的技术原理,阐述了开源生态的构建逻辑,展望了万物互联的未来图景,语气始终平和理性,既展现了技术自信,又保持了谦逊务实的态度,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当主持人问及拒绝收购的心路历程时,他微笑着说:“那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次基于价值的理性选择。我们相信我们创造的东西,值得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这番表现,通过电视屏幕传递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巩固了他“技术型企业家”、“有格局的年轻人”的公众形象。

媒体的追捧,如同一阵强烈的东风,将“灵犀”和林见鹿推到了时代舞台的最中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话语权。但林见鹿始终牢牢握着船舵,保持着可怕的清醒。他知道,这阵风能送他上青云,也能将他掀入海底。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这万众瞩目之下,持续交付令人信服的成绩,将这份追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影响力和市场领导力。

潜龙腾空,万众瞩目。它享受着头顶的阳光与喝彩,但目光,却始终凝视着前方那未知而汹涌的云海。名声大噪是光环,更是枷锁,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