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那番“点到即止”、“科技赋能传统”的论述,如同在滚沸的舆论油锅里滴入了一瓢冷静的清水,瞬间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下来,显露出清晰的价值底色。媒体们心满意足地带着“格局”、“远见”、“科技向善”等关键词散去,赶着回去炮制下一篇深度报道。线上直播间的人数在达到一个恐怖峰值后,也开始缓缓回落,但关于“三招之约”和“林见鹿语录”的二次创作和讨论,却在各大社交平台呈现出燎原之势,热度持续发酵。
然而,连林见鹿自己都未曾完全预料到,这场由闹剧开始、以理念升华告终的事件,其真正深远的影响,此刻才刚刚开始显现。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见鹿科技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和客服渠道。
原本充斥着产品咨询、技术问题和商务合作的留言区与邮箱,仿佛一夜之间被一股新生的洪流冲刷、改道。成千上万封邮件、私信和评论,如同决堤的江水般涌来,其内容却惊人的一致和……热血。
“林总!看了昨天的直播,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我就是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觉得咱们的传统武术里有大宝藏,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现代科学把它挖出来!请问见鹿科技还需要实习生吗?我不要工资,管饭就行!让我去‘蓝色弹弓’扫厕所都行!”
“见鹿科技人力资源部收:附件是我的简历和关于《基于惯性传感器与EMG信号的传统武术发力模式量化分析》的初步构想(本科毕业论文方向)。贵公司‘科学传承国术’的理念与我的人生目标高度契合,恳请一个面试机会!”
“我是北航机械工程专业的,擅长动力学仿真。林总,我觉得咱们可以用多体动力学模型,把‘白鹤亮翅’的力学结构彻底解析出来,开发更精准的辅助训练系统!求组织收留!”
“我是个程序员,但从小有个武侠梦!林总,收下我的膝盖吧!我想为‘新国术’写代码!”
这些邮件和留言,字里行间都跳跃着年轻的激情、未被磨平的棱角,以及对一个崭新领域的无限憧憬。他们不再仅仅将见鹿科技视为一个求职的好平台,更像是找到了一个能够安放他们理想与才华的精神家园,一个可以追随的“旗帜”。
这还不算完。几天后,一个名为“【新国术】科学解码传统武术”的民间线上社群,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建立起来,并在极短时间内聚集了超过十万名成员!社群里有体育生、程序员、工程师、医生、设计师,甚至还有几位对现代科技感兴趣的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自发地翻译国外最新的运动科学论文,用编程模拟武术动作,用3D建模还原古谱图谱,用热烈的讨论碰撞着“科学传武”的无数种可能性。
这个社群甚至自发组织了一次线上黑客松(编程马拉松),主题就是“用技术解决一个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小问题”。提交上来的项目五花八门,有基于手机传感器的“太极拳云手轨迹纠偏APP原型”,有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南拳马步稳定性”的小程序,甚至还有一个脑洞大开的“基于脑机接口的武术‘意念’训练可行性探讨”……
这股自下而上、蓬勃生长的力量,让密切关注舆情的沈渊都感到震惊。他在向林见鹿汇报时,一贯冷静的语气里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林总,数据显示,‘新国术’、‘科学传武’等相关话题的搜索指数和讨论热度,在过去72小时内呈指数级增长,并且与‘见鹿科技’、‘林见鹿’的关联度超过85%。这股新兴的、以青年科技人才和爱好者为主体的力量,其凝聚力和创造力远超预期。他们……似乎将您视为了某种精神领袖。”
林见鹿看着沈渊展示的数据图表和那个热闹非凡的社群截图,沉默了。他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也映照在他沉思的脸上。
他当初提出“科技赋能传统”,更多是出于一种理性的商业战略和对社会责任的考量,是为了化解危机,构建更宽阔的护城河。他预见到了理念的吸引力,却未曾想到,会如此深刻地击中这个时代无数年轻灵魂的痒处和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