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那源于“悟性”的破壁思路,如同在黑暗的隧道尽头点燃了一支火把,瞬间照亮了见鹿科技前进的方向,也点燃了整个团队的战斗意志。之前被那八千万美元律师函压得喘不过气的阴霾,被这股绝地反击的亢奋所取代。
接下来的几周,见鹿科技内部,尤其是负责“烛龙”芯片和底层通信协议的研发部门,以及沈渊领导的数据与法务支持团队,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战时状态”。
**技术层面,釜底抽薪。**
那两位被林见鹿深夜召来的通信专家,带着满腔的兴奋和使命感,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攻关小组。他们完全跳出了对方专利设定的思维牢笼,沿着林见鹿指出的“基于环境信号特征的无差别感知”和“动态随机信道协商”方向,进行理论推导和原型验证。
实验室里,示波器的曲线跳跃,频谱分析仪的屏幕上光点闪烁,穿着防静电服的技术人员们激烈地讨论着,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因为一个关键参数的突破而击掌相庆。咖啡消耗量达到了平时的三倍,外卖盒子堆满了休息区的角落。
很快,初步的理论模型和简化版的原型演示出来了。结果显示,这种全新的连接建立机制,不仅在理论上完全可行,而且在连接速度和抗干扰能力上,甚至**优于**对方专利所描述的传统方法!这意味着,见鹿科技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依赖对方专利、且更具竞争力的技术路径。这为“不侵权”抗辩提供了最坚实的技术底气。
**法律层面,铁证如山。**
与此同时,沈渊带领的团队,如同最精锐的情报分析官,对那七项涉诉专利发起了地毯式的“考古”挖掘。他们利用自研的AI工具,昼夜不停地扫描全球专利数据库、学术期刊库、技术标准文档甚至几十年前的行业会议纪要。
这是一场浩大而精细的工程,目标就是寻找能够证明对方专利**不具备创造性**或**新颖性**的“现有技术”(Prior Art)。
“找到了!林总,沈总监,快看这个!”一个年轻的法务数据分析师顶着黑眼圈,兴奋地指着屏幕上一份泛黄的PDF文档。那是一份十几年前,某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研究机构发布的技术报告,里面描述的一种用于物联网设备发现的简易方法,其核心思想,竟然与对方那项关于“近场感知”专利的核心权利要求高度相似,虽然实现方式粗糙,但**本质逻辑如出一辙**!
“还有这个!”另一个成员也有了重大发现,“对方关于‘手势识别’的那项专利,其关键算法步骤,在三年前一篇日文的学术论文附录里,已经有类似的数学描述!虽然应用场景不同,但足以证明其‘创造性’不足!”
一条又一条有力的“现有技术”证据被挖掘出来。沈渊团队将这些证据精心整理,形成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逻辑严密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就像一套组合拳,拳拳到肉,直击对方专利有效性的要害。
**战略决策,雷霆反制。**
核心会议室内,林见鹿听着技术团队和沈渊的汇报,看着屏幕上展示的新技术路径演示和那些确凿的“现有技术”证据,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