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新型陶瓷基板

林见鹿从《天工开物》中汲取灵感提出的新思路,如同在“拜材料教”沉闷的黑暗中投入了一颗火种。虽然前路依然未知,但那种打破常规、融合古今的探索方向,让整个团队重新焕发了活力,仿佛一群在迷宫中困顿已久的旅人,突然发现墙上可能有一道隐藏的门。

王老的气体团队和李静的光刻胶团队,立刻投入到了对新路线的疯狂验证中。实验室里,原本熟悉的化学试剂味道中,开始混杂起高频电场设备运行时特有的臭氧味,以及新设计的动态剪切流场反应器原型机运转时低沉的轰鸣。失败依然如影随形,但这一次,每一次失败都带着新的发现,指向更精确的调整方向,希望的火苗在数据的积累中顽强地闪烁。

然而,就在这两个主攻项目艰难推进的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口,却在另一个看似“次要”的项目上,率先被凿开了!

这个项目,瞄准的是半导体封装的关键材料——**陶瓷基板**。

芯片本身是娇贵的“大脑”,需要被牢固地封装在基板上,连接电路,散热,并提供机械保护。随着“烛龙”芯片性能越来越强,功耗和发热量也水涨船高,对封装基板的散热性能、绝缘性和机械强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高端陶瓷基板市场,同样被日本和德国的少数几家公司牢牢把持,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且同样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位叫**孙启明**的年轻材料工程师,性格有点闷,不太爱说话,但动手能力极强,喜欢泡在实验室里鼓捣各种粉末和炉子。他带领着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小团队,任务就是尝试开发出一种性能足以替代进口产品的高性能氮化铝陶瓷基板。

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烧结温度控制不好,基板要么没烧结实,强度不够;要么过烧了,晶粒粗大,导热性能暴跌;或者掺杂比例稍有偏差,绝缘性能就不达标。实验室角落里堆满了各种形状扭曲、颜色怪异、宣告失败的陶瓷片“尸体”。

孙启明话不多,但骨子里有股倔劲。他不信邪,带着团队一遍遍调整配方,优化烧结曲线,像个老匠人一样,跟那台高温烧结炉死磕。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实验室里大部分人都在休息,只有孙启明和另一个实习生还在加班,进行新一轮的烧结实验。这一批次的配方,孙启明做了一个大胆的调整,引入了一种之前被认为会降低导热性的稀土氧化物作为辅助烧结剂,同时大幅提高了烧结压力。

设定好程序,烧结炉开始升温,发出沉闷的轰鸣。孙启明和实习生一边盯着控制屏上的温度曲线,一边整理着之前失败的数据。

突然,“嘭”的一声闷响从烧结炉方向传来!紧接着是刺耳的警报声!

“糟了!炉内压力异常!”实习生吓得跳了起来。

孙启明心里也是咯噔一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又失败了!而且这次可能把昂贵的炉子都搞坏了!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正准备紧急停机。

然而,就在他手指即将按下停止按钮的瞬间,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了炉体侧面的一个观察窗(用于观察特殊工况)。透过被高温灼得有些扭曲的耐热玻璃,他隐约看到,炉膛内的样品,并没有像往常压力失控时那样炸裂或融化,反而在异常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流动般的致密化过程,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仿佛玉石般温润的光泽在样品表面一闪而过!

“等等!”他猛地收住了手,心脏狂跳起来,“先别停!记录数据!所有数据!”

他死死盯着观察窗和屏幕上疯狂跳动的参数,一种混合着恐惧和巨大期待的感觉攫住了他。这完全偏离了预设的安全工艺窗口,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事故”!但材料科学的历史上,很多突破不都诞生于意外吗?

漫长的几个小时过去,烧结程序终于结束。当炉温缓缓降至安全范围,孙启明几乎是颤抖着手,戴着重型隔热手套,打开了炉门。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炉膛中央,几片巴掌大小的陶瓷基板静静地躺在承烧板上。它们没有碎裂,没有变形,通体呈现出一种极其均匀、细腻的灰黑色,表面光滑如镜,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反射着一种类似于黑曜石般的、深邃而坚硬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