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破晓的论文

沈渊调集的算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烛龙”的强大性能下,被压缩到了几天之内完成,为论文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论文的初稿很快完成。经过内部多轮激烈的讨论和修改,以及外聘科学编辑的精心润色,一篇题为《**基于多组学数据整合发现的新型健康衰老标记物及一种天然产物的自噬增强机制研究**》的论文,最终定稿。

投稿目标,直指《细胞》杂志。

投稿后的等待是煎熬的。按照惯例,顶级期刊的审稿周期往往长达数月,期间可能会经历多轮苛刻的审稿人质询和修改。

然而,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仅仅三周后,《细胞》杂志编辑部就发回了审稿意见。当苏晴颤抖着手点开邮件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拒稿,也不是大修,而是**小修**!(Minor Revision)

审稿人的评价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审稿人一**:“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非常有趣且可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健康衰老评估方法。基于大规模人群多维度数据挖掘出的代谢物标记物组合令人印象深刻。对黄芪多糖作用机制的探索,虽然初步,但提出的新靶点极具启发性。计算与实验的结合做得很好。”

小主,

**审稿人二**:“这是一项跨界合作的典范。作者成功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传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相结合,开辟了衰老研究的新路径。数据扎实,结论谨慎。我对文中提到的天然产物通过非经典途径调控自噬的假设非常感兴趣。”

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一些细节的澄清和补充实验上,要求在四周内返回。

整个“溯源”实验室沸腾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最顶级科学家的初步认可!

最后的修改和补充实验在极限时间内完成。修改稿返回后不久,便收到了《细胞》杂志的正式接收函!

论文将在下一期的《细胞》杂志作为**重点论文**(Featured Article)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