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扎根

苏晚晴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树大招风,自古皆然。你们动了的,不仅仅是蛋糕,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旧秩序。‘出海联盟’成立,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宣示。他们反应激烈,是意料之中的事。”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结着薄冰的湖面,语气变得有些悠远:“见鹿,你知道吗?在部里这些年,我参与制定过很多宏大的规划,推动过不少重要的产业政策。但越是深入,我越感觉到一种无力感。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宏观传导到微观,中间有太多的环节,太多的变量。有时候,一个看似完美的顶层设计,到了地方,可能会因为一个具体官员的理解偏差、一个本地企业的利益纠葛、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而变得面目全非。”

林见鹿有些意外地看着她,这是他第一次听苏晚晴如此直白地谈论工作中的困惑。

“所以,”苏晚晴转过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明亮,甚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我做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部里下一次晋升的机会,向组织主动请缨,**下到地方去**。”

“下地方?”林见鹿一怔。

“嗯。”苏晚晴点点头,说出一个名字,“**宁州市**。”

宁州?林见鹿迅速在脑海中搜索这个城市的信息。一个典型的、曾经依靠传统制造业和资源起家、如今面临产业转型阵痛和环保压力的重工业城市,GDP在全省排名靠后,人口净流出,算是个“老大难”地区。

“为什么是宁州?”林见鹿不解。以苏晚晴的背景和能力,完全可以去一个经济基础更好、更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因为那里最需要改变,也最能检验我们一直谈论的‘新质生产力’和‘产业生态’到底能不能扎根。”苏晚晴的眼神灼灼生辉,“部里的文件写得再好,联盟的愿景再宏大,如果不能在宁州这样的土壤里开花结果,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我想去最一线,去面对最真实、最复杂的问题,去试试看,能不能亲手打造一个‘见鹿生态’可以落地、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可以真正惠及一方百姓的**样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看着林见鹿,语气带着一丝恳切,也带着挑战:“见鹿,我知道你和见鹿科技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全球战场烽烟四起。但我想请你,把宁州也看作你们生态布局的一部分。那里有完整的工业基础,有大量渴望转型的熟练工人,有亟待治理的环境,也有……非常实在的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能在宁州走通一条路,其示范效应,或许比在达沃斯赢得一百次掌声更有力量。”

林见鹿彻底愣住了。他看着苏晚晴,仿佛重新认识了她。他见过她在国际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英姿,见过她在政策研究室里凝神思考的专注,但此刻,她选择放下京城的锦绣前程,一头扎进一个充满挑战的“泥潭”,这份魄力与担当,让他由衷地感到敬佩。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宁州虽然基础薄弱,但正如苏晚晴所说,潜力巨大。见鹿科技的“泰山”电池工厂需要更广泛的供应链支持;G9和后续车型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可以转移过去,降低成本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灵犀健康”平台可以在那里探索社区养老和慢性病管理的模式;“昆仑”平台的AI能力可以赋能当地的智能制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