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一期”首次放电成功的消息,被严格控制在见鹿科技的核心圈层。没有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没有铺天盖地的通稿,但在全球能源界和顶尖学术圈的特定雷达上,这无疑是一颗骤然亮起、无法忽视的新星。
林见鹿深知“闷声发大财”的古训,尤其是在“金乌”计划尚处幼年期,且暗处还有索恩这样的巨鳄环伺之时。但他也明白,适当的“亮肌肉”是凝聚信心、吸引人才、震慑对手的必要手段。
几天后,在沈渊和陆知行的主导下,一篇题为《基于高维流形约束理论的稳态等离子体控制新范式及“烛龙一期”实验初步验证》的预印本论文,被悄然上传到了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开放获取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
这篇论文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通篇是严谨的数学推导、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冷静的结果分析。它没有宣称解决了可控核聚变的所有问题,只是客观地呈现了“烛龙一期”在500毫秒约束时间内,等离子体所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稳定性,以及其行为与“高维流形约束理论”预测的高度吻合。
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和客观,在懂行的人眼里,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爆炸性。
论文上传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如同石子投入深潭,只有些许涟漪——那是少数夜猫子学者偶然刷到后的惊讶和将信将疑。
但随着欧洲的黎明到来,物理学界的反应开始如同滚雪球般加剧。
首先是各大顶尖高校和研究所聚变领域的邮件列表开始被这篇论文刷屏,标题往往是带着一连串惊叹号的“快看这个!”、“来自中国的惊人结果!”。
紧接着,社交媒体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和科普博主开始下场分析。
“如果这些数据是真的,那将不仅仅是‘进步’,而是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开端!”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推特上写道,后面跟了一长串复杂的数学符号,表达着他的兴奋。
“他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等离子体‘对话’的语言,而不仅仅是试图用蛮力束缚它。那个‘流形舞步’的比喻,现在看来,贴切得令人毛骨悚然。”一位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专业论坛上评论。
当然,质疑声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具体、更加技术性:
“实验数据很漂亮,但‘烛龙一期’的规模太小,其结论能否推广到更大尺度的装置,需要打上巨大的问号。”
“高维流形的物理实在性如何证明?这会不会只是一种极其精巧的数学拟合,而非真实的物理图像?”
“能量约束时间只有500毫秒,距离商业应用所需的连续运行(以年为单位)差了无数个数量级,现在就欢呼胜利为时过早。”
但这些质疑,已经不再是之前那种居高临下的、认为路径本身错误的彻底否定,而是转变为对具体细节、可扩展性和工程难度的探讨。这种讨论氛围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宁州,见鹿总部,“金乌”计划核心会议室。
林见鹿、沈渊、埃琳娜、陆知行以及几位核心工程师正在复盘论文发布后的外界反馈。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主要评论和媒体报道摘要。
“看这条,”一位年轻的数据分析师指着一条翻译过来的德文评论,语气兴奋,“海德堡大学的霍夫曼教授说,这是‘近十年来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最令人振奋的实验进展’,他甚至用了‘革命性’这个词!”
陆知行脸上泛着红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但腰杆明显挺直了不少。他被那些世界级学者的正面评价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