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宁州样板

汇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苏晚晴侃侃而谈,从产业生态谈到人才政策,从知识产权保护谈到创新文化培育。她不用空洞的口号,全是扎实的案例、清晰的数据和深入浅出的逻辑。她描绘的,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乌托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了机遇与活力的未来城市范本。

调研组领导们听得频频点头,不时低声交流,眼中满是赞赏。

汇报结束后,是实地考察。调研组参观了依托见鹿“烛龙”芯片算力建设的“生物信息与精准医疗中心”,看到了AI如何辅助医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和药物研发;走进了与“金乌”计划相关的“先进材料研究院”,了解了那些能耐受上亿度高温的新型复合材料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甚至还在一个由年轻人运营的“人机协同创意工坊”里,体验了一把用脑机接口进行三维建模的乐趣。

小主,

整个过程中,苏晚晴始终陪伴左右,对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她能叫出核心研发人员的名字,了解技术突破的关键难点,甚至能说出某条扶持政策出台前,与企业反复沟通了多少个回合。

一位负责经济的领导忍不住感叹:“苏市长,你这不像是市长,倒像个精通技术和管理的超级产品经理啊!”

苏晚晴谦逊地笑了笑:“领导过奖了。我只是觉得,在宁州这样的地方做市长,不懂产业、不懂技术、不懂企业,那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我们政府要做的,不是指挥企业往哪走,而是当好‘园丁’,为企业这片‘森林’松土、施肥、修剪枝叶,创造最适合它们生长的阳光、雨露和生态。”

傍晚,送走调研组后,苏晚晴并没有立刻下班。她独自一人回到了办公室,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染成温暖的橙色。她卸下了白天应对检查时那完美的面具,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她打开一个加密的文档,里面是她对宁州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如何应对“金乌”计划可能带来的全球性能源格局巨变,关于如何防范索恩这类国际资本巨鳄对本土科技生态的潜在冲击,关于如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与人的价值……

“叮——”一条加密信息接入,是林见鹿。

“苏市长,今天汇报顺利吗?”林见鹿的影像出现在虚拟屏幕上,背景是“灵境”实验室,他看起来也有些倦色,但眼神温和。

“还算顺利,”苏晚晴揉了揉眉心,语气放松下来,“领导们对‘产业集群生态’的概念很感兴趣。不过,压力也更大了,‘全国样板’这顶帽子,不好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