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综艺口碑的持续飙升

没有数据,没有专业术语,就三个字,直击人心。

十分钟不到,转发破万。

评论区炸了:“河豚妹妹都说哭了,我今晚必须补看!”“原来这节目还能治emo?”“建议列入中小学情感教育必修课。”

有人扒出她戴的吊坠正是陈星燃送的那枚棒棒糖造型,瞬间冲上热搜副榜:“现实版奶狗系天才+萌妹设计师,这CP我先磕为敬!”

陈星燃看着弹出来的热搜提示,笑了笑,没回应。

他知道,这一波传播,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不再是运营策略,而是真正的情绪共振。

他转头看了眼还在打呼的周小胖,顺手把他的外套往上拉了拉。

凌晨四点十七分,剪辑室的灯依旧亮着。

但他不再觉得累。

第二天早上八点,节目官微后台收到一条私信。

是一位老师写的:“昨晚班会课放了你们的节目,班里最调皮的学生看完后低着头说,他好久没给他妈洗过脚了。今天早上,他妈妈给我发消息,说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倒了杯热水。”

陈星燃看到这条时,正在调试音轨。

他默默把这条私信转发给了后期组:“下期片尾,加一段真实用户反馈合集。”

“还要加吗?”周小胖揉着眼睛凑过来,“都加三轮了。”

“加到没人觉得奇怪为止。”他说,“当大家习以为常地看到素人故事能上综艺,才算真的变了。”

中午十二点,业内论坛突然冒出一篇匿名长文,题为《慢下来,才能看得见》。

文章系统拆解了《明星改造家》的创作逻辑,提出“共情节奏曲线”“素人主导叙事权”“观众情感投射机制”等概念,并指出:“这档节目打破了‘明星中心制’的惯性,用最低的成本,撬动了最深的情感连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者还提到:“很多团队误以为温情就是煽情,于是拼命堆砌眼泪和音乐。但真正的温情,是让人看完之后,想给家里打个电话。”

这篇文章迅速被几家专业媒体转载。

一位资深制片人在评论区留言:“没想到一个年轻团队能把心理学和综艺结构结合得这么深。建议明年金鹰奖增设‘社会价值贡献奖’。”

下午三点,陈星燃接到平台运营的电话。

“陈老师,咱们节目的完播率突破85%了,用户平均观看时长达到78分钟,创了平台纪录。”

“嗯。”他应了一声,“观众互动数据呢?”

“弹幕里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想回家看看’。”

他挂了电话,靠在椅背上,把嘴里融化的糖渣吐出来,换了一根新草莓味的。

周小胖趴在一旁刷热搜,忽然咦了一声:“老大,你看这个。”

是一条刚冒出来的娱乐八卦号爆料:“知情人士透露,《明星改造家》总策划疑似仅十六岁在校生,幕后操盘手身份成谜。”

陈星燃扫了一眼,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