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青川很快回复:“绿萍学妹放心,我带团队准备好现场演示,保证让所有质疑都站不住脚。对了,今晚别太劳心,明天还有硬仗要打。”
看着屏幕上司马青川发来的消息,我嘴角微微上扬 —— 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把细节考虑周全,连 “别太劳心” 的叮嘱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指尖重新落回成本核算表,刚才还像拦路虎一样的 40% 成本差,此刻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清晰的破解路径。我拿起手机拨通供应链总监老周的电话,他是跟着汪氏从初创走到现在的老人,对材料采购和工艺优化门儿清。
“老周,还在公司吗?” 电话接通时,背景里能听见打印机的声响。
“在整理明天给 C 厂的对接资料呢,汪总。” 老周的声音带着熟悉的干练,“您是为核心材料的事来吧?我刚还在想,要不要跟您汇报下 C 厂的最新反馈 —— 他们说如果我们愿意预付 30% 研发定金,能把周期从 3 个月压缩到 2 个半月。”
我眼睛一亮,指尖在 “C 厂定制化材料” 那行字旁边画了个星号:“这个消息及时!你跟 C 厂说,定金没问题,但我们要派技术团队驻场跟进,每两周出一次研发进度报告,确保材料性能能匹配我们的节能模块。另外,优化生产工艺那块,你明天牵头跟生产部碰一下,重点盯 B 厂复合材料的良品率 —— 之前 82% 的良品率,能不能通过调整注塑温度或者模具参数提上来?哪怕只提 5%,成本也能降不少。”
“我早跟生产部张经理沟通过了!” 老周的声音里透着股默契,“他说下周可以先试产两批,调整模具冷却时间,预计良品率能冲到 88% 左右。不过要是想稳定在 90% 以上,可能需要换一批高精度模具,这部分得追加一笔预算。”
“预算不是问题。” 我果断回应,笔尖在纸上快速计算:“换模具的费用,摊到批量生产里,其实比浪费的原材料成本低得多。你把试产方案和模具采购清单明天一早给我,我们同步推进。对了,新能源技术补贴的申请材料,你让团队跟政策研究室对接,重点突出‘新型节能模块’的行业突破性,争取能拿到最高档的补贴比例 —— 这样三管齐下,40% 的成本差肯定能压到预期线以下。”
挂了老周的电话,我长长舒了口气,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窗外的夜色更浓了,黄浦江的游船灯光在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对面大厦那扇亮着灯的窗户依旧没拉严,隐约能看见里面有人对着电脑屏幕忙碌 —— 大概还在炮制新的 “爆点” 吧。但我已经懒得再去在意,甚至觉得那抹昏黄的灯光有些可笑:他们以为靠几句谣言就能搅乱汪氏的节奏,却不知道真正支撑企业的,从来不是虚无的舆论,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清晰的战略。
我抬手拉上一半窗帘,将外界的纷扰稍稍隔绝。办公桌上,成本核算表、技术资料、发布会流程表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像一套即将出鞘的铠甲。司马青川的担当,老周的执行力,还有团队里每一个为项目拼尽全力的人,像一束束温暖的光,不仅驱散了舆论风波带来的寒意,更让我无比笃定:这场关于创新与坚守的硬仗,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打。而那些靠造谣博眼球的人,终将被真正的实力远远甩在身后。
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手机又震了一下,是司马青川发来的一张照片 —— 实验室里,他的团队成员正围着新型节能模块调试设备,照片下方配着一行字:“放心,明天的演示绝对没问题。早点休息,明天见。”
我笑着回复 “明天见”,心里满是踏实。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我知道,属于汪氏新能源的光明,正在不远处静静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