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薪酬风波:汪氏的公平破局之路

汤姆脸色涨成猪肝色:“汪董,这不符合总部的薪酬标准!”

“总部的标准是‘吸引国际人才’,不是‘歧视本土员工’。” 我打断他,目光扫过全场,“汪氏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本土员工一步步打下来的市场,要是寒了他们的心,再厉害的国际团队也撑不起中国区的业务。你要是觉得这个标准不合理,可以向总部申请调岗。”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气氛松了些,陈默攥着的拳头慢慢松开,眼神里的火气淡了,多了点期待。我知道,这只是开始,要彻底打消员工的顾虑,还得做更多实事。

复盘会开完的第二天,我特意绕开总裁专用电梯,走员工通道去研发部。刚到茶水间门口,就听见两个应届生在低声嘀咕:“听说公司要裁员了,先裁本土员工,给老外腾编制。”“我还听财务部的人说,张姐因为质疑薪酬差距,被调去分公司了,那些老外还联合给总部写邮件,说咱们本土员工‘不配合’。”

我没进去打断他们,转身走向技术部老周的工位。他正对着一张幼儿园缴费单叹气,看见我过来,慌忙把单子往抽屉里塞,手都在抖。

“孩子上的是双语幼儿园吧?学费不便宜。” 我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尽量让语气显得轻松。老周愣了愣,点点头:“一个月五千,加上房贷八千,我月薪一万二,每个月都得紧巴巴的。同组的马克,光子女教育补贴就有三千,听说还不用交社保,这差距也太大了。”

“马克的补贴里,三千是教育专项,但他没有国内社保,每个月要自己交四千多商业保险,算下来实际可支配收入比你少不到两千。” 我拿出手机,调出马克的薪酬明细给他看,“这些明细没公开,才让大家觉得他‘拿得多’。要是把所有外籍员工的补贴用途、社保支出都列出来,你觉得能减少些误会吗?”

老周盯着屏幕看了半天,挠挠头:“至少知道不是凭空优待…… 但现在还有人说要修外籍专属电梯,说公司要把核心业务搬去海外,这些传言太邪乎了。”

“邪乎的传言,根儿都在信息不透明。” 我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帮我留意下,同事们最关心哪些问题,直接发我微信。下午我去客服部看看,那‘专属电梯’的传言到底是怎么来的。”

下午在客服部,我终于找到了传言的源头 —— 一张贴在电梯口的施工通知,上面写着 “货梯临时封闭,仅限施工人员使用”。客服部李经理红着脸解释:“前几天马克问货梯啥时候能用,被刚下班的员工听见了,转头就传成‘公司给老外修专属电梯’,后来又添了‘电梯里配咖啡服务’的说法,越传越离谱。”

“让公关部现在发澄清公告,附上施工通知原件和维修进度表,再把所有电梯的使用权限公示出来,证明没有‘专属’这回事。” 我拿出记事本记下,“另外,让人力资源部开通‘薪酬咨询专线’,每天安排两个人值班,员工有疑问随时能问,高频问题汇总成周报,每周一在内部平台发布。”

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我看着员工工位上贴的 “冲刺季度目标” 标语,心里很不是滋味 —— 员工愿意为公司拼,公司却没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这才是最该反思的。

“汪氏歧视本土员工” 的话题冲上热搜时,我正在召开管理层会议,投影仪上显示着离职数据:一周内 17 名核心员工提交申请,3 个部门出现消极怠工,连合作多年的经销商都打电话问:“你们是不是本土员工做的产品质量差,只信老外的团队?”

“之前为什么没发现这些问题?” 我看向运营总监赵凯,他低着头,声音很小:“以为是小范围抱怨,没当回事,直到昨天去车间,听见工人说‘老板是汉奸’,才知道事情闹大了。”

“抱怨不是小事,是员工在跟公司提需求。” 我敲了敲桌子,将一份新方案推到桌子中间,“之前那三项措施,根本没解决核心问题:公开薪酬只给基础工资,津贴补贴藏着掖着;晋升通道写着‘优先国际经验’,本土员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文化交流搞成‘包饺子’,形式大于内容,员工能不反感吗?”

我指着方案上的条款,逐字逐句解释:“第一,本周内公开所有员工的薪酬构成,基础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都列清楚,外籍员工的社保差额、家属安置费要单独标注,让大家知道‘多拿的钱’花在了哪儿;第二,取消晋升条件里的‘海外工作经历’限制,每个部门每年至少留两个晋升名额给本土员工,考核只看业绩和贡献,不看国籍;第三,文化交流让中外员工一起策划,下周先办‘技能分享会’,本土员工教老外了解本地市场规则,外籍员工分享海外技术经验,互相学真东西,别搞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