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统领简介
胡综(公元183年-公元243年),字伟则,豫州汝南郡固始县(今安徽省临泉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作辞赋。少年避难江东,十四岁时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在吴郡与孙权一起读书。之后陆续任职金曹从事、鄂长、书部。东吴将领晋宗弃吴降魏,胡综与贺齐生擒晋宗,加官建武中郎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进封吴王后,封胡综为亭侯。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胡综为侍中,进封都乡侯,与徐详兼左右领军。后拜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辞讼。孙权接手江东后的很多诰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都是出自胡综之手。赤乌六年(公元243年)逝世,终年六十一岁。其子胡冲继承都乡侯爵位。
徐详(生卒年不详),一作徐祥,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与胡综、是仪共同掌管军国机密事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季,徐详时任都尉,奉孙权之命向曹操请降。曹操对徐详说:“孤近来想越过横江之津,与孙将军共游于姑苏之上,猎于长洲苑,如此我志足矣。”徐详回答:“大王想要奉至顺以合诸侯,倘若越过横江而游于姑苏,这是延续过去亡秦、夫差的事,恐怕天下之事将失败啊!”曹操听后大笑道:“徐生得无(一作‘无乃’)逆诈耶?”最终,曹操派使者回复孙权同意修好,并立誓重新结为姻亲。孙权为吴王时,胡综、是仪、徐详都被封为亭侯。吴国设置节度官,典掌军粮,与汉制不同。孙权最初任命侍中、偏将军徐详担任此职。孙权称帝后,建都建业,胡综、徐详二人一同担任侍中,并进封为乡侯,兼任左、右领军。徐详先于胡综去世。
陈修(出生年份不详-公元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陈修,也作陈修。陈修的风貌秉性很像其父陈武。十九岁时,孙权召见他并加以奖厉,拜为别部司马,授他五百兵。当时其他部队的新兵大多都逃走,但陈修有效地安抚士兵,无一逃走,孙权称奇,拜为校尉。公元220年,追录功臣的后裔,封陈修为都亭侯。公元229年(黄龙元年),逝世。
韩当(出生年份不详—公元226年),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着,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韩当以中郎将身份,与大将周瑜等拒破丞相曹操。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韩当派兵阻拦曹操部将臧霸,双方在逢龙展开战斗,韩当又遣兵在夹石阻击,均被臧霸击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韩当与虎威将军吕蒙奇袭南郡,升迁为偏将军,遥领益州永昌郡太守。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爆发,韩当与大都督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涿乡击破蜀汉军。战后,韩当转任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上军大将军曹真攻打南郡时,韩当率军保守东南方。韩当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吴王孙权为之称善。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封韩当爵位为石城侯,升任昭武将军,遥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称号。黄武五年(公元226年),韩当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一万人,讨平丹阳郡贼寇叛乱。在讨平丹阳叛乱后不久,韩当便在任上病亡。死后,他的尸体以及妻子、家属都在其子韩综投降曹魏时被带到了曹魏。而韩当的女性亲戚、姐妹女儿们则被儿子韩综当作拉拢部下的工具嫁给了部下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温(公元193年—公元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黄武三年(公元224年),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讨论他在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回东吴后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岔子。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署。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孙权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当时正好碰上暨艳事件,孙权见此,于是以张温与暨艳、徐彪等人多有来往而下罪张温,将张温发还家乡吴郡。六年后,张温因病逝世。
关于解烦军的成军与建制
解烦军的成军时间较晚。公元221年,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此时东吴兵力短缺,因而孙权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番号叫做“解烦”,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而且当初白耳精兵阻击东吴大军时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孙权下大力组建解烦军的原因之一。
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东吴的兵制因政治稳定需要,和曹魏一样,都是实行军户制,部队“公为私化”,将领世袭,也就是说东吴的部队大多都属于“私人武装”。因此,孙权被张辽八百破十万的黑历史,有很大原因在于孙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不足,而解烦军是东吴仅有的直接隶属于孙权的精锐部队。和我们之前了解的三国时期其他“特种兵”不同,解烦军的统帅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名将:胡综、徐详、陈武、韩当、张温,虽属东吴名将,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属于东吴的“边角料”角色,而解烦军最出名的统帅是韩当,属于东吴的三朝老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虽然带兵将领的能力对比其他精兵的将领并不突出,但是这些东吴将领是孙权的拥趸,深得孙权信任,带领解烦军的最重要条件,便是对孙权的服从度与忠诚度。
解烦军特点
①精通水陆,战力突出
解烦军自成立之日起,面临的战争均不在中原开阔地带、结阵相接的战场,无论是夷陵之战的山地、丛林、水路交错的复杂地带,还是攻打山越时的山地突袭攻坚,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解烦军必须具备“水陆两栖”的特种作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