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作为得利者,很感谢三嫂的为这个家的付出。
“明天我会早点去学校,因为要拍集体照,三嫂你们上午十点前赶到就行。”
宋瑶点头,“没问题,正好小六给我们大家做了新衣服,保管明天整整齐齐地给你长脸。”
贺元婷虽不爱文化课程,但在自已喜爱的领域,那劲头跟贺元安是一样的。
旁听第一年,她甚至连设计图都画不好。通常是脑子里有灵感,但画出来的东西差强人意,为此她还自卑过好一段时间。
宋瑶不遗余力地鼓励她继续学,同时从贩卖机里淘一些零基础或者入门级的画册给她在家练习。
第二年,她慢慢地敢将自己画出来的作品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诧异她的设计天赋,时常自愿给她开小灶。
第三年的时候,她已经能跟设计课的老师谈笑风生,还应老师所托,将自己在家做好的成品供老师日常教学。
也是在这一年,宋瑶提出帮她弄个私人工作室,招聘几名熟练缝纫机的女工,同她一起做衣服。
工作室的选址、女工招聘、缝纫机的采购由宋瑶搞定。
但设计图、质量把控、人员管理由贺元婷自己负责。
一开始贺元婷有些胆怯,生怕宋瑶投入了大量金钱,最后却收获甚少。
但宋瑶直白地告诉她,不管工作室要砸多少钱,她都供得起。
有了这份底气,贺元婷终于放开手脚开干。
设计、画图、裁剪、缝纫、打版成功后再分教给其他女工批量生产。
最忙的时候,她连吃饭都没时间。
最后还是宋瑶提醒她,要是自己画出来的设计图不够用,可以去学校收购设计班同学的手稿。
这一举动获得了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也被同学们戏称学生来钱最快的渠道。
经过两年时间的积累,工作室待机的缝纫机已经从当初的四台,增加为十台。
工作室的门头,也换成了更大的临街铺面,贺元婷甚至还拉了设计班的同学来专职设计画图。
现在的贺元婷仍会抽空去美院旁听课程,但出了学校,相熟的顾客会艳羡地叫一声贺老板。
不是星河村的贺老六,也不是家属院的贺家小姑,而是独立自主的贺元婷本人。
这样的变化,看在贺家每个人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