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海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林凡裹紧了羽绒服的领口,站在码头上看着工人们为示范区的设施做加固。
冬季的东源村少了夏日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肃穆。
“凡哥,3号区的防浪网已经加固好了。”
阿明从船上跳下来,脸被海风吹得通红,“天气预报说今晚有寒潮,咱们得再检查一遍。”
林凡点点头,跟着阿明登上巡逻船。
示范区的水面上已经少见往日的繁忙,大部分贝类都已经下沉到温暖的水层越冬,只有少数需要定期检查的试验区域还保持着浮标。
气运【青铜】的日子,平淡但踏实。
林凡喜欢这样的日子,没有大起大落,只有细水长流的积累。
“林凡啊,你这示范区搞得有声有色。”路过的王伯开着渔船慢下来打招呼,“听说昨天又有一批领导来参观了?”
林凡苦笑一下:“县里渔业局的,来看看越冬管理情况。”
自从成了示范点,各种参观考察就没断过。
林凡每次都小心应对,把成功归功于“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绝口不提系统的存在。
好在村民们也都接受了他“爱钻研”的人设,没人怀疑什么。
中午回到岸上,小玲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办公室里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林凡哥,这是上个月的财务报表。”
小玲递过来一份文件,“净利润十一万八千,比预期好很多。
赵老板那边又催问能不能增加供货量,说是春节前市场需求太大。”
林凡翻阅着报表,心里盘算着。
示范区冬季产量确实比预期好,但这主要是系统优化的饵料配方和精准的水质管理的结果,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破坏长期发展。
“回复赵老板,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百分之十的供应量,但不能再多了。”林凡做出决定,“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下午,林凡独自开车前往临县的一个渔船交易市场。虽然还没决定立即买船,但先了解行情总没有错。
交易市场里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渔船,从传统木制渔船到现代化钢制渔船,应有尽有。林凡漫步其间,仔细查看每条船的状况和配置。
一条十五米长的钢制渔船引起了他的注意。船体保养得很好,设备也比较新,看起来前主人很爱惜。
“老板好眼光!”一个中年船贩子凑过来,“这条‘海丰号’才用了三年,原主人转行不干了,急着出手,价钱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