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考察与认可,以及深海的回响

赵老板的消息很准。

没过一周,镇渔业办的电话就打到了村委会,通知说县里和市里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将于三日后抵达东源村,重点考察林凡的“现代海洋牧场示范项目”。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

老村长红光满面,挨家挨户叮嘱,要把村里村外打扫干净,给考察团留个好印象。

村民们也与有荣焉,毕竟林凡的成功,也让东源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有了名气。

林凡这边,则进入了紧张的筹备状态。

他并没有刻意去粉饰什么,而是要求阿明和小玲将日常的工作流程规范化、可视化。

“海丰号”被彻底清洗保养,甲板上的工具摆放井然有序。

深海网箱区域,投喂记录、鱼群健康观察日志一应俱全。

渔场这边,小玲制作了简单的示意图,清晰地标注了海藻区、贝类养殖区、以及人工鱼礁的分布,旁边还附上了【水质测试纸】定期监测的数据图表(隐去了系统来源,只显示结果)。就连冷链中心,也整理了货品进出库记录和温控日志。

林凡要呈现的,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一个有数据、有流程、可复制、可持续的现代化养殖模式。

考察日当天,三辆公务车驶入东源村。

由县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带队,市里的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政策研究科室人员组成的七八人考察团,在老村长和林凡的迎接下,走进了这个焕发着别样生机的小渔村。

考察过程按部就班。

林凡担任主要讲解,他语气平稳,条理清晰,没有夸夸其谈,更多的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我们采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理念,上层龙须菜吸收富营养盐,释放氧气;中层养殖的黑鲷鱼苗,可以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同时其排泄物又能为底层贝类提供部分营养;底层投放的牡蛎、扇贝等滤食性贝类,能进一步净化水质……这是我们定期监测的水质参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到,氮磷含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较低水平……”

专家们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拿出本子记录,或拿出手机拍照。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渔民的成功,更是一种符合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方向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

在参观深海网箱时,考察团看到了网箱中东星斑优美的游姿和良好的长势。

林凡适时地介绍了网箱的抗风浪设计、日常管理要点以及经济效益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