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厂车间里仲昆和永明在试验台旁找到了正在调试设备的苏达成。
"小苏!"仲昆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毕庶模明天就到,咱们得赶紧合计下。"
苏达成摘下护目镜,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你怎么打算,我们都听你的。"
仲昆往墙角挪了挪:"明天一早,咱们三个去车站接人。找家干净馆子吃碗热乎面,我和永明陪他去齿轮厂。你留在这儿把试验台再校准校准。等齿轮加工出来,永明立刻送回来做测试。要是数据达标,我就留毕庶模在杨家庄指导量产。"
"那齿轮试验后,我干什么?"永明插话。
仲昆从口袋掏出烟盒,给两人散了烟:"你小子最忙的就是这会儿!送完齿轮立刻做测试,完事打个电话。带着样品再杀回杨家庄。第三天下午,咱俩陪毕庶模回城。就说拖拉机厂要设宴,让我岳父安排他住宾馆。晚上请他去马媛表哥那儿放松放松,洗洗澡打打麻将,输个千把块联络感情。"
他弹了弹烟灰,继续说道:"第四天带他在城里转转,最后去我岳父商场挑些特产。晚上送上火车,第二天早他就能到金华。"
苏达成把烟蒂踩灭在胶鞋下:"行,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试验台的传感器得提前校准,不然数据不准。"
暮色如墨,将城市悄然笼罩。当仲昆推开家门,暖黄的灯光倾泻而出,裹挟着饭菜的香气,瞬间将他从奔波的疲惫中唤醒。餐厅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摆放整齐的碗筷与热气腾腾的菜肴,勾勒出温馨的日常图景。马媛率先站起身,语气里带着几分嗔怪:
“你再不回来,我们就开饭了。”
她的话语里藏着关切,仿佛在埋怨仲昆归家太迟,又似在庆幸他终于归来。
仲昆轻轻点头示意,随后将目光转向岳父:“我刚从拖拉机厂苏达成那里回来。金华的毕庶模,明天早上到火车站,我们商量接站的事。”
坐在岳父身旁的女儿小燕,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好奇地看向岳父:“老爷,这些天怎么很少能见到爸爸?他干什么去了?”
孩子的问题直白而纯粹,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与不解。
岳父慈爱地摸了摸小燕的头,笑着解释道:
“你爸爸准备去挣大钱,等将来你长大供你上好学校念书。”
话语中饱含着对外孙女的疼爱。
“上学还要花钱吗?”
小燕歪着头,天真烂漫的提问惹得众人忍俊不禁。
“当然,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呢。”
岳父耐心地回答。
仲昆在空位上坐下,岳父随即对岳母说道:“快上饭,吃饭后我有要事与仲昆商量。”
饭后,书房的门轻轻合上,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暖色调的台灯下,岳父目光深邃,率先打破沉默:
“我在上海的商业好友告诉我,上海的股市已经形成,日本的股市这两年成倍的翻番。我在你表哥那里还存了一笔钱,我们俩合起来十万八万是有的。我想投资股市,你觉得怎样?”
他的话语看似是在征求意见,实则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试探。
仲昆心中了然,微微思索后回应道:“爸爸,股票这方面我不懂,也是刚刚听说的。但是我觉得,开工厂行,只要选好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挣钱是不难的。譬如我父亲搞的齿轮厂,尽管有一些难度,但如果搞起来,发展潜力潜力很大。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一个月生产2000 - 3000个齿轮,没有问题。一年至少能生产2.5万到3万个。按照每个盈利20元算,年纯利也在50万元以上。不仅当年能收回投资,而且还有盈利。”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展现出对实业发展的深入思考与精准判断。
岳父目光灼灼,紧追不舍:“你准备怎么办?”
仲昆说:“3年之内,我帮父亲把工厂做大。我积累一部分资金、技术和人脉。争取年盈利达到一百万。三年之后,我想办法另起炉灶。反正厂子最终要归仲明,不会落到我头上。”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与规划,字字句句皆是对未来的筹谋。
岳父闻言,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我没看错你。这次从金华来的毕庶模是个人才。你一定要抓住,不能让他跑到你父亲那里。这次我出面招待一下,看看他的水有多深。你的这些计划,一定不能让永明他们知道。对他们要用慢功,水到渠成。”两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低声谋划着未来的商业蓝图,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而屋内的谈话,却为未知的前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