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标准之争与无声惊雷

“是啊,林小一,你点子多,带我们再拿个奖回来!”学习委员也充满期待。

然而,这一次,林小一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站在讲台前,看着下面一张张热情洋溢、跃跃欲试的脸,缓缓摇了摇头。

“这次,我不参与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制作。”他平静地说。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脸上写满了错愕和不解。

“为什么啊?”陈锋忍不住叫了出来。

“因为,这不是班级文艺活动,而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竞赛。”林小一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认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掘和展示我们每个人独立的 scientific thinking(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由我主导,甚至只是提供核心思路,那这个项目,究竟是‘我们班’的,还是‘林小一’的?”

他顿了顿,看到一些同学开始陷入思考,继续说道:“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潜力。陈锋,你对机械结构和电子控制有热情;顾言,你的数学建模能力远超常人;苏晚晴,你对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有着细腻的洞察;学习委员,你的资料搜集和逻辑梳理能力很强……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项目的核心。”

“我能做的,和我会做的,”林小一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是作为‘资源协调者’和‘基础支持平台’。如果你们在技术选型上遇到困难,我可以提供市面上现有技术方案的优劣势分析;如果你们需要特定的元器件或软件工具,我可以帮忙联系渠道;如果你们的理论推导或实验设计遇到瓶颈,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但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真正的创新,源于你们自己内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同学们先是沉默,继而开始小声讨论,眼神中的依赖渐渐被一种被点燃的自主性所取代。

林小一将这份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欣慰。他深知,真正的强大,不是培养追随者,而是激发更多的独立思考者和创造者。这比他一个人扛着团队拿一个奖,意义要深远得多。

最终,班级里自发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项目小组。陈锋带领几个人,准备攻克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篮球训练辅助系统”;顾言则与另外两位数学物理尖子,尝试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一个“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苏晚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偏向社科与科技交叉的课题——“数字时代青少年隐私认知与保护行为的调查研究”,并拉上了几个文科成绩好的同学组队。

林小一履行了他的承诺。他为陈锋小组提供了几种开源计算机视觉库的性能对比报告;帮顾言小组联系了市交通数据中心的开放数据接口;给苏晚晴小组推荐了几本关于信息伦理和用户研究的经典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