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整编,孙坚麾下兵力已达八万之众,其中半数为九江降卒。依秦鸣建言,淘汰老弱后精简至六万劲旅。

半月后,寿春刺史府内。

孙坚端坐主位,左下首依次为秦鸣、王粲、桥蕤;右侧则是程普、祖茂等将领。随着势力日盛,孙坚愈发沉稳威严。

"各位将军,眼下我部已拿下九江郡,本将亦受封扬州刺史一职。"

"然扬州六郡仅得其一,实难服众!"

"如今兵强马壮,依诸位高见,下一步该当如何?"

小主,

孙坚说着,目光不由转向秦鸣。

经历诸多战事后,他早已明白:但凡疑难,不问旁人,只需请教军师便可!

众将领见状,亦纷纷望向秦鸣。

被众人注视的秦鸣心中暗叹:此非良兆!

军议本该集思广益,岂能全赖他一人?

若他日自己不在军中,众人岂非束手无策?

这般想着,秦鸣朗声道:

"主公此议题重大,诸位不妨各抒己见。"

随即看向桥蕤道:

"桥将军虽是新近归附,却在扬州任职多年。想必对当地形势了如指掌,可否为我等解说一二?"

桥蕤闻言先是一怔,继而向秦鸣投去感激的目光。

军师这是在给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见众人目光都聚焦过来,孙坚也笑道:

"军师所言极是,还请桥将军介绍扬州现状。"

桥蕤当即起身抱拳:

"遵命!"

"若要了解扬州局势,需先知六郡分布及太守情况。"

"据末将所知,扬州辖九江、庐江、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六郡。"

"九江郡原归刺史直辖,其余诸郡则各有其主:"

"庐江太守陆康性情刚直,唯朝廷诏令是从;"

"丹阳太守周昕虽学识渊博,却行事乖张,与前刺史陈温亦貌合神离;"

"吴郡盛宪、会稽王朗、豫章华歆等人,名义上遵刺史号令,实则各自为政。"

"前任陈刺史不善兵事,对这些太守无可奈何。"

"主公若要掌控全州,尤其需留意陆康、周昕二人,恐成最大阻碍。"

这番分析令在场众人对扬州局势豁然开朗。

原以为只是寻常州郡,未料竟如此错综复杂!

孙坚沉思片刻,再度看向秦鸣:

"军师既知扬州形势,以为我军当从何处着手?"

“周昕或陆康?”

秦鸣微微一笑:

“主上何必费心抉择?应当让他们自行决断。主动权在我,而非在彼。”

孙坚眉头微挑:

“先生此言何意?”

秦鸣轻摇羽扇:

“主上还未参透刺史之位的玄机。”

“依某之见,不必分头征讨。只需向五郡发出檄文,宣告主上已就任扬州刺史。”

“令诸郡守前来述职。”

“来者即为归顺,不来者即是叛逆,届时挥师讨伐便是。”

“庐江郡距我最近。”

“若陆康应召而来,我军便可转向周昕。若周昕亦至,则继续南进。”

“反之,若陆康抗命,便先取庐江,以儆效尤。”

“待平定庐江后,周昕若仍不从,再行征讨。”

“如此层层推进,未待战事终了,诸郡恐已望风归降。”

“这般安排,主上还需为攻伐对象犹豫不决吗?”

孙坚闻言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