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根基,必先全取吴郡,以七十万百姓供养将士。”

“可那盛宪与吴郡豪强,岂会坐视我军夺城?”

“彼时必据城死守,我军唯有强攻。”

“战祸所至,百姓流离,民心尽失。”

“纵得吴郡,亦是一片焦土!”

“残破之城,尚余几多人口?”

“又能支撑多少兵马?”

“故每取一城,必先休整治理。”

“待兵精粮足,方可再图他处。”

“如此周而复始,两三年已属保守。”

“且即便夺得江东,亦非完璧!”

言及此处,他话锋陡转:

“而今形势迥异!”

“我军已据淮南要地,此处富庶远胜江东。”

“坐拥百万黎民,十万雄师,钱粮丰足。”

“既有此等根基,何须再逐城苦战?”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孙坚闻言颔首,眼中闪过明悟之色。

秦鸣见他领会,便不再赘言。

此事本质在于根基深浅——根基牢固则势如破竹,根基薄弱则举步维艰。

且看曹操与孙策之别:

曹操初起兵时不过五千部众,然鲸吞兖州、收编青州军后,转眼便成一方雄主。

北讨袁术、东征陶谦、南战吕布,继而扫荡刘备张绣,中原烽火八载不息。

纵使曹公雄才大略,若无充足粮秣军备支撑,纵使兵仙再世亦难屡战屡胜。

反观孙策,同样三千精兵起家,却在江东鏖战六年。

曹操八年定中原,孙策六载竟未全取扬州。

莫非孙郎不通兵略?或怯于征战?非也!

孙策每战必胜,所欠者唯根基二字。

譬如商海浮沉:

豪强并购如虎添翼,可连环吞并;

白手起家者却要刀头舐血,寸土必争。

如今孙氏已非吴下阿蒙,父子却仍存小富即安之念。

此风断不可长!

既要兴兵,便当雷霆万钧!

见孙坚已被说动,秦鸣趁势进言:

“二问更无须多解——零敲碎打即便得胜,所得亦是满目疮痍的江东。”

“吾等要的,是能反哺大军的膏腴之地!”

他早勘破历史迷局:旧时空里江东屡失战机......

内部,需调和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

外部,南方山越未平,西方刘表刚走,刘备又至。

北方曹操更如巨峰压顶!

莫非东吴无意扩张?

绝非如此!

即便孙权,也日夜期盼挥师北上。

然而除偷袭荆州外,其北上征伐近乎无功。

何故?

根基薄弱而已!

孙策经略江东六载,亦摧残江东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