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修改的艺术

如果说“等待”是心态的磨砺,那么“修改”就是文字的修行,是林致远在政策研究室必须掌握的另一项核心技能。这份技能,远不止是纠正错别字和调整语序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分寸、火候和意图的精密舞蹈。

我的“修改”课,主要导师依然是张主任。

经历了报告风波和周副秘书长的意外介入后,张主任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把我当作一个需要时时敲打、不懂规矩的愣头青。他似乎意识到,这个年轻人背后,或许有他未曾察觉的潜力和际遇。因此,他在指导我修改文件时,变得更加细致,也更有耐心——当然,那种根深蒂固的谨慎和“安全第一”的原则,丝毫未变。

这天,处里接到任务,需要起草一份关于“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稿,初稿由我执笔。

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中央和省委近期的相关文件精神,收集整理了省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数据。动笔时,我刻意避免了过于尖锐的措辞和指向性过于明确的批评,力求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初稿完成后,我自觉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妥”,便信心满满地交给了张主任审阅。

张主任接过稿子,照例戴上他的老花镜,拿起红笔,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他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为鼻腔不通畅而发出的轻微吸气声。我坐在他对面,心情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

他看得很慢,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在斟酌。红笔不时落下,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进行着切割、缝合和重塑。

“这里,”他点了点稿纸上一段关于“破除隐性壁垒”的论述,“‘隐性壁垒’这个词,太敏感,太直接。改成‘消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这样更中性,更稳妥。”

我点了点头,心里默默记下。从“隐性壁垒”到“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攻击性确实减弱了,但意思似乎也模糊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