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修改的艺术

“那就是他们的问题了!”张主任语气果断,“我们的文件,把方向指明了,把原则规定了,如果他们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好,督查、考核的时候,我们就有依据。但如果我们的文件本身就有漏洞,被人抓住了把柄,那责任就在我们起草部门了。所以,文件的严密性、稳妥性,是第一位的。”

小主,

我沉默了。张主任的逻辑自成体系,核心就是“规避风险,落实责任”。在他这套体系里,我那种追求“精准”和“实效”的写法,确实显得幼稚而危险。

“当然,我不是说你的初稿写得不好。”张主任可能觉得话说得有点重,语气缓和下来,“你的思路很清晰,问题抓得也准,就是火候还差一点。多修改,多打磨,慢慢你就找到感觉了。”

他把修改好的稿子递还给我:“按照这个思路,再整理一版。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政策的准确性。”

我接过那份布满红色印记的稿子,感觉手里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官场行文的“密码本”。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开始对照张主任的修改稿,重新整理。这个过程,并不愉快。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亲手将一件棱角分明的根雕,打磨成一颗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有力的词汇和案例被替换或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似乎什么也没说的“标准表述”。

但我也知道,这就是我必须学习和适应的“修改的艺术”。它要求你收敛个性,遵循范式;要求你隐藏锋芒,追求圆融;要求你在表达的同时,学会留白和沉默。

这或许就是王老师所说的“被磨平的棱角”的开始吧。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点不甘和别扭,开始专注于眼前的文字。笔尖在稿纸上移动,写下的不再仅仅是思想和建议,更是一种分寸,一种权衡,一种在庞大官僚体系中生存和发声所必须掌握的、复杂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