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周副秘书长都很少说话。他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两笔。他的沉默,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会场里所有的注意力,也无形中给所有人施加着压力。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敢轻易下结论。
就在我以为这次会议又会像之前许多会议一样,在一种“共识”中结束时,周副秘书长终于开口了。
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落在眼前的茶杯上,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成绩要讲够,问题也要讲透。”他缓缓说道,“刚才大家谈的成绩,报纸上,报告里,都已经写得很多了。我今天想听的,不是这些。”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那目光并不锐利,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脊。
“我想知道,在这些漂亮的数字背后,有多少企业是在靠银行贷款输血维持?有多少项目是拍脑袋决策,现在成了半拉子工程?基层反映的‘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那些因为污染被群众举报的企业,是我们发展的功臣,还是未来的包袱?”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在刚才那片“和谐”的帷幕上。王局长的额头开始冒汗,李副主任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我的心跳骤然加速。周副秘书长提出的这些问题,几乎与我下午提纲里思考的核心矛盾完全吻合!甚至更加直接,更加一针见血!
他并没有引用我的提纲,甚至没有朝我这边看一眼。但他用他的方式,把我那些写在纸上的、试图用专业语言包装起来的尖锐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
在刚才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汇报和讨论中,周副秘书长的沉默,并非没有主见,也并非赞同。那是一种蓄势,一种审视,一种在纷繁信息中捕捉关键点的冷静。他的沉默,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发言都更有力量。它迫使其他人尽情表演,从而更清晰地暴露问题所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