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 陈知味毫不犹豫地从樟木箱底摸出个铁皮盒,里面放着一本存折。存折上的数字,是老伴去世前辛辛苦苦存下的,密码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姑娘想要写借条,却被老人轻轻按住:“当年我儿子出国留学,邻居王婶二话不说塞来存折,她说‘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难坎’。”
去医院的路上,林小满看见陈知味在住院部的花园里,正给每个轮椅上的老人分枇杷膏。有个老奶奶紧紧抓着他的手不放,眼中闪烁着泪光,说这味道像极了年轻时邻居家熬的,那年她生小孩,人家端着粥碗在产房外守了整夜。那浓浓的枇杷膏香气,仿佛带着无尽的温暖与关怀,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陈爷爷以前是大学教授。” 苏守拙帮姑娘拎着保温桶,轻声说道,“研究了一辈子食品工艺,退休时拒绝了企业的高薪顾问,说就想回家给老伴熬粥。” 他指着病房窗台上的薄荷,那是老人今早从巷口移栽过来的,叶片翠绿欲滴,充满生机,“他说植物比人懂分寸,给点阳光就好好长。”
林小满听着这些,心中感慨万千。她在病历本的背面,不由自主地画起了陈爷爷的粥碗。青花缠绕的纹路里,她仿佛看见自己十岁那年发烧,蹲在灶台前,母亲也是这样熬南瓜粥,还把银镯子放进粥里搅,说能退烧。那些温暖的回忆,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第三节:深夜的灯火
小满的月光,如银纱般漫过青瓦,洒在药铺的每一个角落。林小满在药铺的柜台前翻找胃药,指尖不经意间触到一个冰凉的东西,拿起一看,是陈知味的老花镜。镜片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着:“熬粥时看火候用,别煮糊了。” 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林小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药铺的后院突然传来一阵响动。林小满轻轻走过去,只见苏守拙正蹲在月光里翻晒陈皮。竹匾里的橙皮,在月光下蜷缩成各种奇特的形状,仿佛被时光精心捏出的褶皱,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是五年的皮,” 苏守拙捡起一片递给林小满,“越陈越香,就像有些事,当时觉得苦,过后才知有回甘。”
姑娘的手机又亮了,是老板发来的信息:“项目被瑞士团队抢走了,你不用来了。” 林小满看完,突然笑出声来,那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撞在药柜的铜环上,震落了一片晒干的金银花。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心中的迷茫瞬间消散,仿佛一扇门在她面前关上,却又有另一扇窗为她打开。
“要不要帮忙?” 陈知味的声音从月亮门后传来,他手里端着一碗红枣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老人今晚没回自己家,特意在药铺的厢房铺了张床,被单上还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温暖而又舒适。
林小满舀粥的手顿了顿。她发现粥里的红枣去核时挖得极干净,边缘光滑得像被月光磨过。“陈爷爷怎么知道我爱吃这个?” 她想起昨晚随口提过,小时候母亲总把枣核雕成小篮子。
“你晾的羊绒衫,针脚里卡着枣核的绒毛。” 老人微笑着,指着姑娘袖口的玉兰,“这花要四瓣才好看,你少绣了一瓣。” 窗外的药碾子突然转了起来,苏守拙在碾薄荷,清凉的香气瞬间漫进每个角落,让人心旷神怡。
后半夜,林小满被胃痛惊醒。她摸黑去厨房找水,看见陈知味站在灶台前,正专注地给砂锅里的粥撇浮沫。老人的背影在晨光里发着白,宛如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显得那么孤独而又温暖。“你奶奶说,熬粥要守着,火大了糊,火小了生,跟过日子一个理。” 老人的声音低沉而又慈祥,仿佛在这寂静的夜里,为林小满点亮了一盏明灯。
姑娘突然想起那张机票。此刻它正躺在行李箱的最底层,被一件没织完的毛衣盖住。毛线是上周在菜市场买的,摊主说这颜色像初春的玉兰,她本来想织件围巾,给瑞士的导师当见面礼。而现在,她心中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珍惜眼前的温暖,用心感受生活的滋味。
第四节:檐下的枇杷
芒种时节,蝉鸣如潮水般裹着热浪,滚滚涌过巷口。林小满的阁楼里,飘出从未有过的香气。她在阳台支起小煤炉,罐子里的酸梅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玻璃罐外凝着的水珠,顺着 “福” 字贴纸的褶皱缓缓往下淌,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甜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