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三》剧组在经历了场地风波后,迸发出了更强的凝聚力。
外景地“蜀山”之巅,云雾缭绕,新搭建的殿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已然恢复了仙家气象。
而今天,剧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担任艺术指导的张建国教授。
许昊亲自陪同,名义上是“现场学习”,实则是将课堂搬到了片场。
一场重头戏是“景天”和“雪见”初识的闹市戏份(由替身先走位)。
李国立导演正在调度机位,追求的是热闹和喜剧效果。
张教授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缓步走到监视器旁。
“李导,打扰一下。”
张教授语气谦和,
“这场戏,景天的市井气和雪见的仙灵之气初次碰撞,除了热闹,是不是可以再加一点‘缘’的暗示?”
李导立刻来了兴趣:
“张教授,您请讲!”
张教授指着画面:
“比如,现在阳光正好。能不能让景天在追逐中,不小心撞翻一个卖古镜的摊子?阳光折射在翻滚的镜面上,有那么一瞬间,晃过雪见的眼睛,让她有片刻的恍惚,仿佛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影子。而景天在慌忙道歉捡镜子时,手指无意间触碰到同一面镜子……这样一个简单的光影和道具运用,成本几乎为零,但‘镜中缘’的意境就出来了,为后续的感情线埋个若有若无的伏笔。”
李导猛地一拍大腿:
“妙啊!我怎么没想到!这比单纯的打闹有味道多了!灯光!道具!快,按张教授说的调整一下!”
许昊在一旁默默点头,这正是他请张教授来的目的——为商业叙事注入东方式的美学意境和文学韵味。
张教授则低声对许昊说:
“你看,导演的镜头是‘笔’,我们的工作是让这笔下,不仅有情节,还有诗。”
接下来的几天,张教授的存在让整个剧组的审美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他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场景的气韵(比如指出“蜀山”场景的云雾应该更有层次,以体现“仙境”的飘渺与等级),还能在细节上点睛(如建议“龙葵”广袖流仙裙的蓝色在特定光线下加入极细微的荧光丝线,以凸显其非人特质)。
李国立导演彻底被折服了。
他本身是技术派和叙事高手,但在这种文化底蕴和美学造诣面前,感觉自己像个勤奋的工匠遇到了宗师。
一次拍完一场极具意境的夕照戏后,李导激动地拉着张教授的手:
“张教授,听了您这几天的点拨,我真是……茅塞顿开!我以前拍戏,就想把故事讲清楚,把场面弄好看。您这是在给戏‘注入灵魂’啊!不行,我得拜您为师!您得收下我这个徒弟!”
说着,竟真有要鞠躬的架势。
张教授赶紧扶住他,哭笑不得:
“李导,使不得!你我职责不同,您是统揽全局的帅才,我只是在旁边敲敲边鼓。我们这是互相学习,合作共赢!”
话虽如此,张教授眼中对这位成名大导演的虚心好学,也满是欣赏。
许昊看着这一幕,心中欣慰。
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顶尖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正是他理想中昊天影视应该有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