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师与庸师

数学课在周四上午,老师姓王,是个瘦高个的中年人。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用二十分钟快速讲解知识点,然后留下三十分钟让大家自习、做练习。

“高中数学光听不够,必须多练。”王老师说,“我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你们自己消化。有问题的来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放羊式的教学让一些同学不知所措,但吴普同却很适应。他利用这半小时巩固知识点,遇到不会的就去问老师。王老师虽然讲课时间短,但答疑很耐心。

周五的体育课在下午。体育老师姓孙,是个黝黑壮实的中年人,吹哨子特别响。

“先跑两圈热身!”孙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不情愿地跑起来。

吴普同体育一直不好,跑完两圈已经气喘吁吁。接下来的跳远、铅球,他都成绩平平。孙老师倒也不强求:“尽力就行,体育重要的是参与。”

最让吴普同惊喜的是周五的生物课。生物老师姓陈,是个温和的女老师。她带来了一副人体骨骼模型,一进教室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自己的身体。”陈老师说着,轻轻取下模型的一根肋骨,“这是肋骨的典型结构......”

她讲得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解剖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下课铃响时,同学们还围在模型前不肯离开。

经过一周的适应,吴普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地理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英语需要自己多下功夫背诵;化学要紧跟老师节奏;政治要理解记忆;语文要注重积累;数学要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多练习;体育尽力而为;生物培养兴趣。

周五放学时,他和辛志刚一起推车出校门。

“你觉得哪个老师最好?”辛志刚问。

吴普同想了想:“地理刘老师和化学郑老师都不错。你呢?”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