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刚受他影响,也开始在车把上写公式。两人经常一边骑车一边互相提问,成了乡间小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政治课是另一个难点。吴普同发现死记硬背效果不好,就开始尝试理解记忆。他把政治概念和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这样记得更牢。
比如学到"生产关系"时,他就想到父亲在北京工地打工,老板提供工具和材料,父亲提供劳动力,这就是一种生产关系。学到"生产力"时,就想到家里用的收割机比以前的镰刀效率高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方法很有效,政治课不再那么枯燥了。他还把这个方法教给辛志刚,两人的政治成绩都有所提高。
但努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晚上,吴普同学习到十一点,实在太困了,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差点引发火灾。李秀云吓坏了,坚决不许他再熬夜。
"要不你早点睡,早上早点起?"小梅提议,"早上头脑清醒,学习效率高。"
于是吴普同调整了作息时间:晚上十点睡,早上四点起。冬天的早晨特别冷,他常常冻得手指发僵,但仍然坚持学习。
一个月后的月考,吴普同考了第九名,总分458分。虽然进步不大,但让他看到了希望。
"看,努力还是有用的。"他对辛志刚说。
辛志刚也进步了五名,排到第二十名:"马欢讲题真的很有用,我数学提高了十分。"
更让人高兴的是,在王红梅的提议下,班上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请教。赵强等成绩好的同学也很乐意帮助别人,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天放学路上,娟子听说他们的进步,笑着说:"我就说你们能行吧。高二虽然课程更难,但只要方法对,一定能跟上。"
夕阳西下,一群少年的身影在乡间小路上拉得很长。自行车轮轧过路面,发出规律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吴普同看着身边的同学们,心里暖暖的。虽然前路依然艰难,但有了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他相信一定能走得更远。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努力不一定立即见效,但放弃一定会失败。感谢马欢的耐心指导,感谢志刚的相伴相助,感谢所有伸出援手的人。我要继续坚持下去,为了不辜负这些温暖。"
窗外,寒风呼啸,但屋里的一盏煤油灯,却照亮了一个少年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