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吧,"李秀云给儿子夹菜,"你弟弟......在外面肯定吃不好。"
那天晚上,吴普同学习到很晚。煤油灯下,他仿佛还能看见弟弟趴在对面桌上写作业的样子。家宝遇到难题时总是皱着小眉头,咬着笔杆冥思苦想。
"哥,这道题怎么做?" "哥,这个字怎么念?" "哥,你考上大学会不会不要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问题犹在耳边,而提问的人已经远在千里之外。
一周后,收到了第一封来信。是家宝写的,字迹歪歪扭扭,还有几个错别字。
"爹、娘、哥:我们到了。北京真大,楼真高。工地上活不少,但我能干。爹说等我熟练了,一天能挣二十块呢。哥,你要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
信的最后,家宝用铅笔仔细地画了一朵小花。
李秀云捧着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
吴普同把信小心地收好,夹在日记本里。从那以后,他学习更加拼命了。每当困倦时,他就想起弟弟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样子;每当想偷懒时,他就想起弟弟说的"连我的份一起"。
一个月后,吴建军寄回了第一笔钱。整整八百块,比平时多了一倍。汇款单附言里写着:"家宝挣的300。"
李秀云拿着汇款单,手一直在抖:"这孩子......这孩子......"
吴普同把这些都记在日记本里。他写道:"弟弟用他稚嫩的肩膀,替我扛起了一半的重担。这份情,这辈子都不能忘。唯有努力读书,才能对得起他的付出。"
深秋的夜晚,吴普同常常站在院子里仰望星空。北京的方向,星星似乎特别亮。他不知道弟弟此刻是否也在看星星,是否还记得那些关于科学家、关于大学的梦想。
有时候,他会想起小时候和弟弟一起在麦秸垛上看星星的情景。家宝总是指着最亮的那颗星说:"哥,那是我的星星,我以后要去那里。"
如今,弟弟没有去成星星,而是去了一个叫北京的地方。那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没有一颗星星属于他。
吴普同握紧拳头,对着星空轻声说:"家宝,哥一定替你看到更远的风景。"
夜风吹过,带来远方的气息。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而他们各自的人生,还要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