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同郑重地接过纸条,注意到便条右下角还细心地标注了办公时间。"谢谢杨老师。" "别客气。"杨秀英站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叠资料,"这是去年高考的真题和解析,你拿回去好好看看。复读班一开始就会进行摸底考试,你要做好准备。"资料的边缘已经有些卷曲,上面还有细密的批注笔记。
小主,
离开学校,吴普同没有直接回家。他蹬着自行车,绕道去了县一中。这条路他曾经无数次走过,但今天的心情格外不同。
县一中坐落在县城东侧,红砖围墙内是几栋三层的教学楼,深绿色的窗框在阳光下闪着光。操场在公路的另一侧,比县三中的大了整整两倍,红色的跑道环绕着绿茵场。虽然是假期,但校园里依然有不少学生在走动,大多抱着书本行色匆匆。教学楼的外墙上挂着醒目的红色横幅:"拼搏三年,改变一生"。
吴普同在校园里慢慢走着,感受着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公告栏上贴着去年的高考喜报,光荣榜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录取院校让他既羡慕又向往。他注意到布告栏里贴着复读班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早晨6点起床,6点半早读,晚上10点下自习,每周只休息周日下午。每个时间点都安排得严严实实,让人不由得紧张起来。
在教学楼前的橱窗里,展示着优秀学生的照片和事迹。吴普同驻足细看。他们的笑容自信而灿烂,胸前别着大学的校徽。其中一个学长和他一样来自农村家庭,照片下的介绍写着"以全县第十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回家的路上,吴普同骑得很慢。他注意到路旁的稻田已经泛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点头致意。远处,几个农民正在田间劳作,阳光照在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闪着油亮的光。拖拉机在田埂上突突地响着,扬起淡淡的尘土。
快到村口时,他看见几个村民聚在老槐树下乘凉。见到吴普同过来,都投来关切的目光。 "同同,去学校了?"村东头的王老汉问道,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 "嗯,去办复读的手续。"吴普同停下车子,右脚支地。 "复读好啊,"王老汉点点头,"读书人有出息。你看村西头老赵家小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当干部,多风光。" 另一个村民接话道:"是啊,咱们庄稼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指望下一代有出息了。"
吴普同听着这些话,心里既温暖又沉重。他知道,这些朴实的乡亲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读书人身上。
回到家时已近中午,吴建军正在院里修补锄头,锤子敲打在铁器上发出叮当的声响。李秀云在灶前准备午饭,锅里炒菜的滋滋声和香气一起飘出来。听说已经联系好复读班,李秀云高兴地撩起围裙擦手:"太好了!我这就给你准备被褥和生活用品。"
吴建军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屋里取出那个油布包。"明天我陪你去缴费。"他语气平静,但眼中闪着不易察觉的骄傲。 "爸,我自己去吧,您明天不是还要去浇地吗?" "地晚一天浇没事,"吴建军摆摆手,"缴费是大事。"
午饭时,李秀云做了红烧茄子——这是吴普同最爱吃的菜。紫亮的茄子块配上青红椒,油光闪闪,香气扑鼻。她不停地往儿子碗里夹菜,仿佛要将一年的营养都在这一顿补上。"宿舍条件怎么样?吃饭方便吗?"母亲一连串的问题里满是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