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吴普同很快冷静下来:"模拟考和高考不一样,不能太乐观。" 话虽如此,但这个成绩确实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他的状态越来越稳定,不再大起大落。
六月下旬,复习进入最后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新内容,而是带着大家回顾基础知识。 "回归课本,"李老师反复强调,"高考题再难,也离不开课本的基础知识。"
吴普同把各科课本又翻了一遍,果然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有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晚上泡面时,大家的谈话内容也变了。不再是抱怨和诉苦,而是互相鼓励,交流考试技巧。 "选择题要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标记出来最后做。" "作文要留足时间,至少要四十分钟。" "理综要注意时间分配,不能在一道题上耗太久。"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通过无数次模拟考总结出来的,比任何老师的指导都实用。
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吴普同给家里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 "妈,最后冲刺了。" "好好好,"母亲连声说,"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你爸这几天在邻村干活,说多挣点钱给你上学用。" 吴普同的心一紧。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在干重体力活。 "让爸别太累,"他说,"我一定能考上。"
挂掉电话,他在操场上跑了十圈,直到汗水湿透了衣服。跑步时,他想起弟弟一天三十八块的工钱,想起父亲在邻村打工的身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
这些画面像燃料一样,给他注入了最后的力量。
七月一日,教室黑板上"距高考还有6天"的字样格外刺眼。学校开始放假,让考生自己调整状态。 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了,但吴普同选择留在学校。他怕回家会打破调整好的作息节奏。
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少数几个留校的复读生。大家默契地保持着作息时间,见面时只是点头示意,不多说话。
最后几天,吴普同不再做新题,只是翻看错题本和笔记。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睡眠。
七月六日,高考前夜。吴普同八点就上床了,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听见其他宿舍也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知道大家都一样紧张。
最后,他索性起床,来到操场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加油,"他对自己说,"为了所有期待的目光。"
回到宿舍,他很快入睡。在梦里,他看见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人脸上绽放着笑容......
窗外的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明天,将是决定命运的一天。但此刻,吴普同的内心异常平静——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