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等待的焦灼

512分。吴普同盯着这个数字,心里五味杂陈。

去年的本科线是510分,他刚好过了2分。但这个成绩能上什么学校呢?更何况每年的分数线都会波动,如果今年考生多、试卷相对简单,分数线可能会上涨。

“你估了多少?”孙伟凑过来问。 “512。”吴普同低声说。 “哇,不错啊!我才490,估计专科都悬。” 张文远也加入讨论:“我503,比预想的要好点。”

同学们互相交流着估分情况,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既想知道别人的成绩作为参考,又怕自己的成绩太差丢脸。

李老师收集完每个人的估分情况后,做了简要分析:“根据往年的情况,500分以上的同学有希望上本科线,但具体还要看今年的整体情况。450到500分之间的同学可以考虑好的专科院校...”

吴普同心不在焉地听着,512分这个数字在他脑海里盘旋。这意味着他可能刚刚擦边本科线,选择学校的余地很小。

放学时,李老师最后叮嘱:“成绩大概在7月下旬公布,到时候学校会通知。这段时间大家好好休息,但也要开始考虑志愿填报的事情。”

回到宿舍,同学们开始收拾行李。一年的复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毕业典礼,没有隆重的告别,只有默默的收拾和偶尔的叹息。

小主,

吴普同仔细地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打包,每一本笔记、每一张试卷都记录着这一年的汗水和努力。墙上的英语单词表已经泛黄,桌角刻的“坚持”二字也被磨得有些模糊。他将这些一一收起,仿佛在收藏一段珍贵而又不愿重来的记忆。

“走吧?”张文远提着行李在门口等他。 “走吧。”吴普同背起背包,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住了将近一年的宿舍,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吴普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地里只剩下金黄的麦茬。农人们正在忙着夏种,一派繁忙景象。他的心情就像这车窗外的景色,既有收获后的空旷,又有着新播种的希望。

回到家,母亲李秀云早已等在门口。看到儿子回来,她急忙迎上来:“怎么样?考得怎么样?” 吴普同勉强笑了笑:“估了512分,可能刚过本科线。” “512?”李秀云眼睛一亮,“那很好啊!去年本科线不是510吗?” “但每年分数线都会变的,妈。”吴普同放下行李,“而且这只是估分,实际成绩可能还有出入。”

父亲吴建军从屋里走出来,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种沉默的理解,比任何语言都让吴普同感到温暖。

晚饭很丰盛,都是吴普同爱吃的菜。但大家都吃得心不在焉,话题总是绕不开高考和成绩。

“村里还没出过正经本科生呢,”李秀云一边给儿子夹菜一边说,“你要是能考上,就是头一个。” 吴建军瞪了她一眼:“让孩子安静吃饭,成绩还没出来,说这些有什么用。”

吴普同感激地看了父亲一眼。是的,在成绩正式公布前,所有的猜测都只是增加焦虑。

等待的日子比想象中更加难熬。起初几天,吴普同还能睡个懒觉,看看闲书,享受一下久违的轻松。但很快,焦虑就像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无孔不入地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