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坐着,到了这儿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别客气。”阿姨不由分说地把一碗晾温的白开水塞到他手里,又转身从里屋端出一个笸箩,里面装着炒熟的南瓜子和花生,“先吃点零嘴垫垫,坐了一天车,肯定饿了。艳子,你也吃。”
阿姨就拉了个小板凳,坐在吴普同对面,开始细细地问起来。路上顺不顺利?车挤不挤?晕没晕车?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学习累不累?问题琐碎而充满关切,眼神里的慈爱几乎要溢出来。吴普同一一作答,语气也渐渐从最初的紧张变得自然起来。他偷偷观察着这位未来的岳母,越看越觉得她和自己远在西里村的母亲李秀云有几分神似,都是那种典型的、坚韧而善良的农村妇女,将一生的操劳和爱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子女。
小主,
马雪艳在一旁偶尔插几句话,气氛温馨而融洽。吴普同心中最后的那点不安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受宠若惊的温暖。他没想到,第一次见面,竟是如此的顺利和自然。
傍晚时分,阿姨便开始张罗晚饭。马雪艳帮着打下手,吴普同也想帮忙,却被母女俩一起按回了椅子上。“你是客人,哪能让你动手,歇着就好。”阿姨的态度很坚决。
厨房就在偏房,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混合着饭菜的香气飘散在院子里。吴普同坐在堂屋,听着厨房里传来的、母女俩低声的交谈、锅碗瓢盆的碰撞和热油下锅的滋啦声,一种久违的、属于“家”的安宁感包裹了他。
晚饭果然很丰盛。小小的八仙桌上摆得满满当当。除了自家菜园里现摘的黄瓜、西红柿拌的凉菜,还有一盘金黄的炒鸡蛋,一碗油汪汪的红烧肉,甚至还有一只炖得烂熟的鸡。主食是雪白的大馒头。
“阿姨,这……这也太丰盛了。”吴普同看着满桌的菜,有些不知所措。这在农村,绝对是招待贵客的标准了。
“不丰盛,不丰盛,你们在学校吃食堂,没啥油水,回家了就得吃点好的补补。”阿姨不停地给他夹菜,碗里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快尝尝这鸡,咱自家养的,肉香……”
阿姨热情地招呼吴普同吃饭。吴普同心里明白,这位独自支撑家庭的母亲,是将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对未来女婿的期盼,都融入了这一桌精心准备的饭菜里。他默默地吃着,感受着这份沉甸甸的善意,心里充满了感动。
饭后,马雪艳抢着收拾碗筷,阿姨则开始为吴普同安排住处。
“普同啊,晚上你就住你哥那屋。”阿姨指着正房最南头的那间屋子,“你哥常年不在家,屋子空着,我都收拾干净了,被褥也都是新拆洗的,你别嫌弃。”
“阿姨您太客气了,有个地方住就很好,一点都不嫌弃。”吴普同连忙说。
阿姨推开南屋的门。屋子里陈设简单,靠窗是一张老式的书桌,上面整齐地放着几本书和一盏台灯。靠墙是一张木床,挂着蚊帐,床上的被褥果然叠放得整整齐齐,散发着皂角的清香。墙壁上贴着几张泛黄的奖状和一些风景画,书桌一角还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一个戴着眼镜、面容清秀的年轻男子的照片,想必就是马雪艳那位正在读博士的哥哥。整个房间透着一股书卷气,虽然主人久未归来,却依旧保持着整洁和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