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暗夜寻灯

“一共八块五。”大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浸。

吴普同愣了一下,这才意识到价格。八块五,差不多是他一天多的饭钱。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钞票,数好递了过去。拿着三本沉甸甸的杂志,他感觉手心有些发烫,这不仅仅是几本读物,更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一份投资,一种不甘沉寂的证明。

回到宿舍,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杂志里的文章,语言更专业,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有很多案例分析和技术探讨。他读得很吃力,很多专业术语、英文缩写都不懂,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但他乐在其中,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本子上做笔记,将杂志上的新知识、新观点,与自己在红星厂看到的生产实践相互印证、提出问题。

“我们厂用的还是老式的脉冲除尘,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滤筒除尘’效率好像更高……”

“原来预调质器的温度和水分控制对颗粒质量这么关键,我们平时监控得还是太粗放了……”

“饲料安全卫生标准又更新了?看来光知道生产还不行,还得懂法规……”

阅读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行业的博大精深。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那条制粒包装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理解整个饲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从原料接收、清理、粉碎、配料、混合、制粒、冷却、破碎、筛分到成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大学问。

偶尔,他也会感到一种孤独。宿舍里,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把休息时间花在这些“天书”一样的书本和杂志上。工友们觉得他有点“傻”,或者“书呆子气”太重。只有和马雪艳通电话时,他才会偶尔提起自己看的书和杂志,说起一些一知半解的行业动态。马雪艳总是安静地听着,然后鼓励他:“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别太累了就行。”

这话语简单,却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支持。他知道,在这条自我“充电”的孤独小径上,至少还有一盏温暖的灯在远方为他亮着。

窗外的冬天依旧寒冷,车间里的工作依旧重复而辛苦。但吴普同的内心,却因为这点滴的知识积累和悄然萌生的求知欲,而渐渐燃起了一簇微弱却持续的火苗。这火苗暂时还无法照亮多么远的前路,也无法立刻改变他“牛马”般的现状,但它驱散了些许迷茫,赋予了他一种向下的扎根感和向上的牵引力。他明白,这条路很长,也很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律。但他愿意就这么一点点地啃下去,在机器的轰鸣间隙,在昏暗的宿舍床头,为自己蓄积一点点微光,等待或许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照亮前行一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