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岔路口

“行!地方你定,我请客!”吴普同立刻答应下来。他迫切地想当面问个清楚,也想在这个熟悉的城市里,为数不多的故交离开前,再聚一次。

傍晚,两人在离厂区不远的一家小饭馆见了面。饭馆门脸不大,里面摆着七八张木头桌子,油腻的地面,墙壁被烟火熏得有些发黄,但胜在价格实惠,口味也还算地道,是附近工友们偶尔改善伙食常来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炒菜和廉价白酒混合的味道。

张卫平看起来比在学校时清瘦了一些,脸色有些疲惫,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后面,眼神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执拗,多了些复杂的、难以言说的东西。他穿着一件半旧的羽绒服,拉链拉到了顶。

两人找了个靠里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一个酸菜粉条炖肉,一个家常豆腐,又要了两瓶本地产的啤酒。

“怎么说走就要走了?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你说起过。”吴普同给两人的杯子倒上啤酒,泡沫细腻地涌上来,又慢慢消融。

张卫平端起杯子,没有喝,只是用手指摩挲着冰凉的杯壁。“也是最近才下的决心。”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普同,说实话,调到生管科,一开始我也觉得是好事。不用倒班了,工作环境干净,听起来也体面点。”

吴普同点点头,这正是他之前的想法。

“但是,”张卫平话锋一转,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去了才知道,没那么简单。安排生产计划,不是光坐在办公室算算数就行的。你得协调各个车间,你得跟采购、跟仓库、跟销售扯皮。哪个环节慢了,哪个部门物料没到位,都来找你。老员工使唤不动,有关系户你管不了……上面压任务,下面不配合,夹在中间,难受。”

他喝了一大口啤酒,冰凉的液体似乎让他放松了一些。“有时候,你明明按最合理的计划排下去了,车间一句‘设备故障’或者‘人手不够’,就能给你撂挑子。你去沟通,人家跟你打哈哈,说你不懂实际生产,瞎指挥。感觉自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他能想象那种情景。张卫平性格偏内向,甚至有些固执,不善言辞,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去协调、去扯皮,确实是为难他了。车间有车间的规矩和“土办法”,办公室有办公室的“潜规则”和人情世故,张卫平这种一板一眼的性格,在哪边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张卫平放下杯子,声音低了些,“离家也确实远。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我爸妈年纪也大了,就我一个儿子,在唐山那边,好歹能照应着点。”他顿了顿,没有看吴普同,像是自言自语般补充了一句,“在这里,总觉得……像个无根的浮萍,飘着,落不了地。干着也没啥劲头,看不到啥希望。”

“看不到希望?”吴普同心里重复着这句话。张卫平调去了更好的岗位,却反而感觉更迷茫、更“不舒心”,甚至觉得“看不到希望”。那自己呢?还在生产线上当着三班倒的工艺员,每天与噪音粉尘为伍,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偶尔还要面对像刘大勇那样的严厉批评和潜在的操作失误风险。自己的希望又在哪里?

他没有问出口那个“具体咋不舒心”的问题,因为他从张卫平欲言又止的神态和那些模糊的抱怨中,已经能拼凑出大概——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困扰,可能还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那种身处异乡、无所依凭的孤独感。这些情绪,他自己又何尝没有体会?只是,张卫平选择了离开,而他,还在坚持,或者说,还在迷茫地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