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他们,先得暖他们的心。”负责政工的同志对陈振华说,“刚来的时候,不少人揣着投降后趁机逃跑的念头,现在知道八路军不打人、不骂人,还教认字、给饱饭,态度全变了。”
陈振华特别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普通士兵,多讲抗日道理,少提过去的恩怨;对下级军官,肯定他们的军事技能,让他们当教官;对有污点的士兵,只要真心悔改,就既往不咎,还能评战斗英雄。
郭静云就是个例子。他原是晋绥军的团长,忻州战役里带着部队投诚,起初总觉得抬不起头。
陈振华让他当367师的团长,还让他带新兵训练。当他看到自己带的兵在战斗中缴获日军机枪时,突然对身边的人说:“以前跟着阎长官,打了十年仗,不知道为了啥;现在跟着八路军,才明白当兵是为了保家。”
改造过程中也有摩擦。有个晋绥军老兵不愿剪辫子,说“这是祖宗留的”。政工干部没强迫他,只是每天给他讲剪辫子的士兵在战斗中更灵活的故事。一周后,老兵自己找剪刀剪了辫子,说:“为了打鬼子,祖宗会原谅我的。”
10个晋绥军团的补充则采取“掺沙子和抽调”的办法:每个晋绥军班排级里都编入多个八路军老兵,担任班长或副连长,既能传帮带,又能相互影响,同时又不影响晋绥军里的军官安排。
367师的一个晋绥军连队,三个月后成了全师的模范连,连长在总结会上说:“以前我们是‘吃粮当兵’,现在是‘为自己打仗’,不一样。”
当这些改造后的晋绥军士兵第一次在战场上与日军交锋时,连八路军的战友都吃了一惊——他们熟悉日军的战术,知道怎么躲避炮弹,拼刺刀时的狠劲更是让日军胆寒。
有个老兵用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劈死三个鬼子,战后把刀擦得锃亮,说:“这刀沾了鬼子的血,才算没白瞎。”
冀省的平津线上,365师的战士们正在抢修防御工事。他们把铁轨埋在地下当反坦克桩,在公路旁挖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连村里的老百姓都来帮忙,说“这是咱自家的墙,得砌结实点”。
小主,
陈师长站在高地上,看着连绵的工事,对参谋说:“平津线的鬼子敢来,就让他们尝尝‘铜墙铁壁’的滋味。”
鲁省的沂蒙山区,366师的部队已经与地方游击队连成一片。他们在山里修了粮仓、兵工厂,甚至还有小型医院,老百姓说“八路军把根据地建成了铁打的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