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队的训练各有侧重,却有个共同的目标——在一个月内形成战斗力。陈振华每天都要翻阅各团的训练报告,在“巷战进步显着”“侦察范围扩大”的批注旁画个红圈,在“射击精度不足”“协同战术生疏”的地方写下改进意见。
太原城外的炮兵训练场,李有才正在给新组建的炮团示范瞄准。他眯着眼,调整标尺的动作行云流水,一声令下,炮弹精准落在百米外的靶心。“记住了,炮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对晋绥军出身的炮手说,“小鬼子的炮再准,也架不住咱们灵活。”
九二式步兵炮团的训练场上,炮手们正练习快速转移。他们给炮轮裹上棉布,四个人抬着炮架在树林里穿梭,从架设到开炮只用三分钟。赵长城看着秒表,满意地点头:“这速度,小鬼子的侦察机来了都抓不着咱们!”
九一式山炮团则在山地里练起了“隐蔽射击”。他们把炮身涂成土黄色,藏在灌木丛里,只露出炮口对准目标。
朱瑞趴在观察镜后,看着炮弹在日军模拟据点上炸开,兴奋地喊:“就是这样!让小鬼子不知道炮弹从哪儿飞来的!”
最受瞩目的是155毫米榴弹炮团。虽然炮弹不多,陈振华还是下令每天演练次数很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他对炮手们说,“重炮是咱们的底气,必须练到指哪打哪。”当第一发炮弹命中十五公里外的碉堡残骸时,连晋绥军的老炮手都忍不住欢呼。
炮兵们还发明了不少“土办法”:用标杆测量距离代替测距仪,用鞭炮模拟炮声迷惑敌人,甚至把迫击炮架在房顶上射击。赵长城把这些方法编印成《炮兵简易战术手册》,下发到各炮团:“别小看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办法。”
训练间隙,晋绥军炮手和八路军战士常常坐在一起擦炮。老炮手教年轻人怎么保养炮膛,年轻人给老炮手讲抗日的道理。
有个晋绥军炮手摸着炮身说:“以前伺候炮是为了混饭,现在是为了保家,感觉炮都变沉了。”
陈振华的指挥部里,三张新编制表铺在桌上,墨迹未干。365师、366师、367师的番号下,旅、团、营的架构清晰明了,像三套精密的齿轮,咬合着晋冀鲁豫的防务体系。
小主,
“365师不能只有386旅一个拳头。”陈振华指着365师的编制表,对黄参谋说,“新增二旅、三旅、四旅和五旅,分别负责平津线东段、西段和中段,以及冀中和冀南的防务。每个旅配一个九二式步兵炮营。”
366师的编制表上,旅级单位从四个扩到五个。“鲁省的地形复杂,得多留些机动力量。”陈振华在“五旅”的位置上画了个箭头,指向沂蒙山区,“让这个旅专门练山地战,小鬼子敢进山‘扫荡’,就把他们困死在里面。”
最复杂的是367师的编制,作为战略机动师,陈振华给它配了一个炮旅、一个特战旅,一个骑兵旅、一个战车旅、两个机动作战旅,一个后勤保障部,还有侦查团、运输团、作为独立单位。
“这个师要能打硬仗、打恶仗。”他在备注里写道,“主力旅正面突破,重炮旅火力压制,特战旅敌后袭扰,敢死队关键时刻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