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查证与圆谎

长安多丽人 废柴煮酒 2520 字 2个月前

他不明白,这小女娘为什么不肯承认这振聋发聩的四句就是她自己所思所为。

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胡诌一位横渠先生出来顶包。

不管刘绰出于什么目的不肯承认,他都愿意成全她。

小小年纪就懂得收敛锋芒,真是后生可畏!

他出列朗声道:“陛下!虽张先生不幸蒙难,然其精神不灭!此四句真言,经由明慧郡主之口,得以昭示天下,此乃不幸中之万幸,亦是郡主之大功!若非郡主心怀天下,铭记贤言,并于今日宣之于朝堂,此等足以照耀千秋的箴言,只怕真要随张先生一同埋没于黄土了!郡主之功,不在创立,而在存续、弘扬!其功至伟!”

刘绰面皮抽了抽,心想:杜相,倒也不必吹成这样。我听着怪不好意思的,咱就是说。

太子李纯立时便跟上:“杜相所言极是!张先生乃隐逸之贤,明慧郡主乃弘道之人!二者皆功不可没!如今四句既出,便当属于天下读书人!张先生已然仙去,郡主却能不掠人之美,坦然道出渊源,此等品德,何其可贵!”

东宫太子亲自下场定调子,这下,风向彻底定了。

刘绰的形象非但没有因“非其原创”而受损,反而更加高大光辉!

她不再是那个“惊才绝艳到令人恐惧”的异数,而是一个“有幸得聆圣贤遗音、并甘冒奇险将其发扬光大”的“弘道者”和“传承人”!

她有着发现珍宝的眼光和运气,更有着不贪天之功的品德!

那些刚刚生出“不过如此”念头的人,顿时羞愧不已。

是啊,即便是听来的,能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不欺世盗名,将泼天名利荣耀据为己有,可见刘绰是个何等坦荡之人!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做出居心叵测、祸乱朝纲的事情来?

皇帝李诵深吸一口气,眼中哀恸与激赏交织,他看向刘绰的目光更加柔和与器重:“刘卿……你不仅有心,更有德!张先生若泉下有知,亦当欣慰。传朕旨意:追赠张载先生为国子监博士,赐谥号‘文贞’。令凤翔府于横渠镇立碑纪念,镌刻此四句,以彰其学。刘绰弘道有功,赐金百两,帛五十匹!”

“陛下圣明!”

众臣齐齐躬身,这一次,心服口服。

出宫的时候,刘绰紧紧跟在李吉甫和刘坤的后面,生怕自己会被宫外的学子们围攻。

宫城外,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黑压压的人群。

不久前还喧闹着要“清君侧、黜妖女”的国子监、弘文馆学子们,脸上的愤懑不甘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庄严肃穆。

学子们个个伸长脖子,眼神热切地望向宫门方向,只求能亲眼目睹说出这旷世名言的女子的风采。

退朝的钟声响起,宫门缓缓打开。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郡主!是明慧郡主!”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引爆了全场!

“郡主!学生愚钝,望郡主指点迷津!”

“学生愿拜在郡主门下!”

“学生求郡主墨宝!”

请愿的性质彻底变了。

从激烈的反对,变成了狂热的追捧。

若不是禁军拼力维持秩序,人群几乎要冲垮栏杆。

无数双手伸向刘绰,无数双眼睛灼灼地盯着刘绰,仿佛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行走的圣贤经典。

刘绰自己都吓了一跳,努力维持着镇定,对人群微微颔首,在禁军和护卫的紧密护送下,艰难地登上了马车。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从皇宫到安邑坊,一路上无数学子追随其后。

消息灵通的,爱看热闹的长安百姓也都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刘绰的风采。

马车行进得极其缓慢,沿途不断有人高喊“明慧郡主”,甚至有人想将诗稿、名帖塞进车窗。

安邑坊,李宅门前,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场面比之前为了塞人进市舶司时热闹百倍,但也混乱百倍。

这次来的,不再是各府矜持的管事或旁敲侧击的说客,而是狂热的崇拜者。

刘绰的解释无疑使横渠四句披上了一层悲壮、传奇的色彩。

而那位“横渠先生”张载,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长安学子口中无限神往、扼腕叹息的传奇人物。

待到横渠四句乃是出自张载之口的消息在长安传开后,人们纷纷开始奔赴横渠镇挖掘“横渠之学”的蛛丝马迹。

半个月后,虽终是一无所获,却更衬托出了刘绰的“天命所归”之感。

坊间渐渐开始流传起另外一种说法:横渠四句就是刘绰自己的坚守,她只是不愿太过锋芒毕露,这才找了个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