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蛟龙号”潜艇

十万大山:1840 我是7天 1122 字 2个月前

两军对垒其实都很近,20公里的距离,在海战中其实就是一触即发的局面。但双方都在观察,派出各种侦察的小船极限靠近对方阵地,但是又不会主动引发冲突。

约翰.坎贝尔想知道的是中国现在在香港海域到底有多少军舰,刘永陆想知道的是担杆岛南面隐藏的联军舰队300多艘舰船中到底有多少战列舰。

舢板的侦察作用现在并不能充分发挥了,英军火炮的射程已经有了显着的提高,绕到担杆群岛南面很容易变成对方火炮练手的靶子。

而飞机的侦察作用,刘永陆此时并不想暴露这个杀手锏,于是出动了潜艇“蛟龙号”。

“蛟龙号”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就已经部署到了香港海域,停在港岛的鲤鱼门,这里水深十几米,便于潜艇紧急下潜航行。

“蛟龙号”排水量800吨,载员32人,荷载了8颗新式鱼雷,下潜最大深度约在30米,航程1000公里,水下续航能力75公里。对比二战时期的潜艇,各项指标相差甚远,但这已经是“丰南号”的科学家和技工们努力的极限了。

“蛟龙号”的舰长叫黄永浩,非常年轻,只有28岁。蛟龙号的船员一半都和黄永浩一样都十分年轻,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是从技术岗位转岗来的,“蛟龙号”的操作难度比军舰要大的多,必须要一批技术人员作为船员。

接受出征的任务,黄永浩既兴奋又紧张,这是“蛟龙号”第一次执行军事任务,也是实现”蛟龙号“研制出来的使命任务。但黄永浩深知,潜艇航行的难度,稍有不慎,撞击到水下的一块礁石,自己和31名兄弟就会葬身大海,连一个水花都没有。

出发前,黄永浩和所有船员都留下了遗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从他们参与研制这艘”蛟龙号“开始,他们就知道总有出征的一天,这是使命,也是宿命。

刘永浩特意赶到鲤鱼门,接见了所有的船员,祝愿他们顺利完成任务,顺利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