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洛水开渠
洛水渠的修建足足用了半年时间。当最后一段闸门安装完毕,整个灌区的百姓都涌到了渠边。商鞅亲自扳动闸门,随着“吱呀”一声响,洛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顺着渠道蜿蜒流淌,所到之处,枯黄的土地渐渐泛起湿润的光泽。
黑夫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家的田地被渠水浸润,眼眶忍不住发热。他想起春天时干裂的土地,想起妻子的担忧,再看看眼前生机勃勃的禾苗,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可商鞅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向秦孝公上书,请求开垦关中的荒地。“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只因人口稀少,多有荒地。若能迁徙百姓开垦,再辅以水利,不出三年,必能成为秦国的粮仓。”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颁布法令:凡开垦荒地者,免除三年赋税;开垦面积超过百亩者,可获得爵位赏赐。消息传出,不仅秦国本土的百姓踊跃报名,连邻近的三晋之地,也有不少百姓听闻秦国的新政,拖家带口前来归附。
黑夫的堂弟黑旦就是在这时来的。他原本在魏国种地,因为不堪忍受贵族的盘剥,听说秦国开垦荒地有赏赐,便带着妻子和孩子来了。黑夫帮他在自己家附近找了块荒地,兄弟俩一起开垦。
可开垦荒地并非易事。那些荒地长满了野草,地下还埋着石块,一锄头下去,手上震得发麻。黑旦挖了几天,手上磨起了好几个血泡,忍不住抱怨:“这破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庄稼啊?”
黑夫却不气馁。他想起商鞅派来的农官教的法子,先放一把火将野草烧掉,既能肥田,又能除根。烧过之后,再用锄头深耕,把石块捡出来。农官还带来了新的农具——曲辕犁,比以前的直辕犁省力多了,一头牛就能拉动,一天能耕好几亩地。
“你看,用这个犁,快多了。”黑夫手把手教黑旦使用曲辕犁。黑旦试了试,果然省力不少,脸上的愁容也消散了些。
农官们还经常到田埂上指导大家耕种。他们教农户们辨别土壤的肥瘦,不同的土壤种不同的庄稼;教大家制作堆肥,把秸秆、粪便堆积起来发酵,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增加肥力;还教大家合理密植,比起以前稀稀拉拉的种植,产量能提高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黑夫按照农官教的法子,在地里种上了粟米和小麦。他把土地分成几块,轮流耕种,留出一块地休耕,养地力。农官说这叫“轮作制”,能让土地一直保持肥力,不会因为连年耕种而减产。
到了夏天,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黑夫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拔草、浇水,精心照料。黑旦也越来越有干劲,他看着自家的田地从荒地变成良田,心里充满了希望。他对黑夫说:“哥,还是秦国好啊,商君的法子真管用!等秋收了,我要多存点粮,再给孩子攒点钱,让他去读书。”
黑夫笑着点头。他知道,不止他们兄弟俩,村里的家家户户,田地都比以前长得好。以前大家种地全凭经验,种出来的粮食够吃就不错了,现在有了农官的指导,有了新的农具和方法,大家都盼着秋收能有个好收成。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庄稼快要成熟的时候,一场暴雨突然袭来。狂风卷着雨点,狠狠砸在庄稼上。黑夫站在屋檐下,看着地里的禾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心里揪得疼。他以为今年的收成又要泡汤了,忍不住叹了口气。
暴雨过后,黑夫赶紧跑到地里查看。让他意外的是,虽然有些禾苗被吹倒了,但大部分都没事。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因为水渠修得好,雨水顺着水渠排走了,没有淹到田地;而且他按照农官教的,给禾苗培了土,根基扎得稳,不容易倒。
村里的农户们也都发现了这个好处。以前下暴雨,地里全是积水,庄稼很快就烂根了;现在有了水渠排水,田地一点都不涝。大家纷纷感叹:“还是商君有远见啊,修了水渠,旱涝都不怕了!”
秋收的时候,黑夫家的田地果然大丰收。粟米长得颗粒饱满,小麦沉甸甸的,一亩地比以前多收了近三成。黑旦家的收成也不错,他捧着金黄的粟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农户们把粮食运回家,一部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卖给官府。官府的粮仓很快就堆满了,以前空荡荡的粮仓,现在堆得像小山一样。商鞅听说后,特意到各县的粮仓视察。看着满仓的粮食,他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有了这些粮食,秦国就有了底气。”商鞅对身边的大臣说,“以后不管是打仗,还是赈灾,都不用愁了。”
大臣们纷纷点头。他们都明白,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有了充足的粮食,秦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第四章 农技新声
粮食丰收的喜悦还没散去,商鞅又有了新的举措。他在咸阳设立了“农学堂”,召集各地的农官和有经验的农户前来学习,然后再由他们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到全国各地。
黑夫因为种地种得好,被李离推荐去农学堂学习。第一次走进咸阳城,黑夫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农学堂设在一处宽敞的院子里,里面种满了各种庄稼和蔬菜,还有不少新的农具摆在院子里。
授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官,据说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学了不少种地的法子。老农官先教大家辨认种子,他拿出不同的粟米种子,告诉大家哪些饱满、哪些干瘪,饱满的种子发芽率高,产量也高。
“选种是种地的第一步,种子不好,再好的法子也没用。”老农官拿起一粒饱满的粟米,“大家回去后,要把种子挑一遍,把瘪的、坏的都扔掉,只留最好的种子。”
接着,老农官又教大家制作堆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角落的堆肥场,里面堆着秸秆、粪便、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腐殖味。“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浇水压实,过上三个月,就变成肥料了。”老农官用锄头扒开堆肥,里面是黑色的沃土,“用这种肥料种地,庄稼长得壮,病虫害也少。”
黑夫听得格外认真,他把老农官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在农学堂里,他还见到了一种新的农具——耧车。这种农具由三只耧脚组成,能同时播种、施肥、覆土,比以前人工播种快多了,而且播种均匀,不会浪费种子。
“有了这耧车,一亩地的播种时间能缩短一半。”老农官演示着耧车的使用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按照这个样子制作,官府会给补贴。”
学习结束后,黑夫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村里。他先把选种的法子教给了大家,又组织村民们一起制作堆肥。村里的堆肥场很快就建起来了,大家把平时丢弃的秸秆、粪便都收集起来,按照黑夫教的法子堆肥。
黑夫还按照耧车的样子,和村里的木匠一起制作了几台耧车。播种的时候,他用耧车在自家地里演示,村民们看着耧车轻快地前进,种子均匀地撒在地里,都啧啧称奇。“这东西太好用了!”族长忍不住赞叹,“黑夫,你真是学了好东西回来!”
很快,耧车就传遍了整个灌区。农户们用耧车播种,不仅省了力气,播种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地里的庄稼长得整齐划一,比以前茂盛多了。
除了这些,商鞅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耕。以前秦国的农户大多用人力耕地,不仅费力,效率还低。商鞅规定,凡养牛的农户,可免除部分赋税;官府还设立了“牛倌”,专门负责教授农户养牛的技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黑夫家也养了一头牛。刚开始,他不知道怎么喂牛,牛长得瘦弱,耕地的时候没力气。牛倌来村里指导时,教他给牛喂干草、豆饼,还要定期给牛驱虫、洗澡。按照牛倌教的法子,黑夫家的牛很快就长得壮实起来,耕地的时候拉着犁车,轻快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