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集:

“有了牛耕,一亩地的耕作时间能省不少,咱们就能多种几亩地了。”黑夫对妻子说,脸上满是笑容。

妻子也笑着点头:“是啊,以前你耕地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现在有了牛,轻松多了。而且今年的庄稼长得这么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果然,到了秋收的时候,村里的收成比去年又提高了不少。不少农户的粮仓都装不下了,只能把粮食晒干后,用陶罐装起来,藏在地下。官府的粮仓更是堆得满满的,秦孝公特意下旨,在关中各地增设了十几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

商鞅还推行了“粮食储备制度”,规定各县必须储存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以防灾荒。他说:“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应对各种变故,让秦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以前荒芜的土地,现在都种上了庄稼;以前偏远的村落,现在也变得热闹起来。农户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担心饿肚子,开始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

黑夫家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还送儿子去了村里的学堂读书。他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商君带来的,是农业发展带来的。

第五章 秋收万石

秦孝公十六年的秋天,是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从关中到河西,从洛水到渭水,田野里到处都是金黄的庄稼,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农户们忙着收割、打谷、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黑夫和黑旦兄弟俩正忙着打谷。金黄色的粟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着谷穗被拍打,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黑夫的妻子和黑旦的妻子则在一旁晾晒谷物,把打好的谷粒摊在竹席上,让阳光把水分晒干。

“哥,你看今年这收成,比去年又多了不少!”黑旦拿起一把谷穗,兴奋地说,“我家这几亩地,怕是能收两千斤粟米呢!”

黑夫笑着点头:“我家也差不多。这都多亏了商君的好政策,修了水渠,有了新农具,还有农官的指导。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正说着,李离带着几个官吏来了。他们是来统计粮食产量的。李离走到谷堆前,抓起一把粟米,仔细看了看:“黑夫,今年的粟米颗粒真饱满啊,产量肯定不低。”

黑夫赶紧点头:“托商君的福,今年收成好。我家这十亩地,估计能收三千斤。”

李离拿出竹简,认真地记了下来。他边走边统计,每到一户人家,都能听到农户们报出的喜人产量。统计完整个村子,李离算了算,今年村里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提高了近四成,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太好了!”李离激动地说,“我这就把消息上报给商君,让他也高兴高兴。”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在和秦孝公商议国事。听到各地粮食丰收的消息,秦孝公忍不住拍手叫好:“商君,你真是秦国的功臣啊!如今粮食充盈,百姓富足,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了!”

商鞅也面露喜色:“这都是君上支持的结果,也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成果。有了充足的粮食,我们就可以扩军备战,收复失地,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了。”

秦孝公点点头:“没错。以前我们打仗,最怕的就是粮草不足。现在粮仓满了,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下一步,我们可以着手准备收复河西之地了。”

商鞅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向秦孝公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军事计划,其中就包括粮草的调配方案。“如今关中各地的粮仓储备充足,足够十万大军征战一年。我们可以先派军队驻守河西边境,伺机而动。”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下令调配粮草,支援边境军队。一辆辆装满粮食的马车从粮仓出发,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边境的士兵们看着充足的粮草,士气大振。

不仅如此,充足的粮食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来秦国。周边国家的百姓听说秦国粮食充足,政策优厚,纷纷拖家带口前来归附。秦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也越来越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天,黑夫正在地里劳作,看见远处来了一队迁徙的百姓。他们牵着牛,赶着车,车上装满了行李和粮食。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他看到黑夫,赶紧上前打听:“大哥,这里是洛水灌区吗?我们是从赵国来的,听说这里粮食充足,政策好,想来这里定居。”

黑夫热情地答应:“是啊,这里就是洛水灌区。商君下令开垦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开垦,就能分到田地,还能免除三年赋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年汉子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好去处了!”

黑夫把他们带到村里的族长家,族长按照商鞅的法令,给他们分配了荒地和住处。中年汉子感激地说:“多谢你们,多谢商君!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出力!”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秦国,越来越多的荒地变成良田,商鞅知道,他的农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秦国就像一株茁壮成长的禾苗,在充足的“养分”滋养下,正一步步走向强大。

这年冬天,咸阳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秦孝公宴请了商鞅和众大臣,还有各地的农官和优秀农户代表。黑夫作为农户代表,也参加了庆功宴。

宴会上,秦孝公亲自为商鞅敬酒:“商君,没有你,就没有秦国的今天。你推行的农业改革,让秦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朕敬你一杯!”

商鞅起身回敬:“君上过奖了。秦国的强大,是君臣同心、百姓合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秦孝公又看向黑夫等农户代表:“你们是秦国的基石,是粮食的生产者。没有你们的辛勤劳作,秦国就没有充足的粮草。朕也敬你们一杯!”

黑夫和其他农户代表赶紧起身,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普通的农户,能得到国君的敬酒。黑夫举起酒杯,大声说:“谢君上!谢商君!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种更多的粮食!”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黑夫走出宫殿,望着咸阳城的灯火,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秦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而这一切,都始于商君重视农业的那一刻。

几年后,秦国凭借充足的粮草和强大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西之地,击败了三晋联军,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商鞅当年大力发展农业打下的。正如商鞅所说:“农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只有农业发展了,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在乱世中立足,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