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庙堂展廷辩(上)

"听闻泾水工程进展顺利,实乃国之幸事。只是如今局势微妙,明日廷议至关重要。"

赵易挥退左右,四下查探一番,确保无人偷听后,紧锁眉头道:"据我所知,工地上出现暗河,险些导致工程中断,可有此事?"

李明衍一惊,这暗河之事本是工地机密,蒙武派专人汇报秦王,外人不应知晓。赵易此问,分明是试探。

"的确有暗河之险,"李明衍不卑不惧地答道,"但已被我与郑先生联手化解,不仅无碍工程,反而成就了一处利民良策。"

"哦?"邹衍捋须微笑,"愿闻其详。"

郑国接过话头,详细讲解了他们如何将暗河改造为引水系统,既解决了安全隐患,又增添了水源。他适时提及蒙武的配合与民工的辛劳,避重就轻,不提技术细节。

赵易与邹衍对视一眼,似是松了口气。

赵易见话题已入正轨,取出一卷竹简,展开铺在桌上:"联名上书大臣,共十八人,为首的公叔戌乃原韩国公族,被俘后归顺秦国,深得先王信任。"

"这公叔戌..."郑国皱眉道,"我在韩国时曾有耳闻,为人老成持重,心思缜密,明枪暗箭,极难应付。"

"确是此人。"赵易点头,"他与夏老太后秘密往来,当初归顺,便是前来投奔太后。太后乃是韩国公主,虽为秦王异祖母,毕竟心系韩国。郑国渠若成,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国力大增,韩国危矣,太后岂能坐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明衍与郑国心头同时一震。想不到朝堂之事,业已牵扯后宫。

"除了韩系贵族,另有大夫屈景,此人精通辞令,口若悬河,擅长循循善诱,步步紧逼。"邹衍补充道,须发无风自动,显见内心激荡,"明日廷议,此二人必是主力,务必小心应对。"

话音刚落,门外又传来沉稳的脚步声。这次来者步伐轻缓却坚定,仿佛每一步都踏在鼓点上。

赵易起身,轻声道:"来者是李斯,秦王近日重用的谋士,年轻有为,精通法道。"

门帘掀起,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随着蒙骜踏入厅内。他约莫二十五六岁,脸庞清瘦而轮廓分明,眉如利剑,目似寒星。虽是一袭墨色儒衫,却给人一种锋芒毕露之感。与其说是谋士,倒像是未出鞘的利剑。

"李明衍、郑国,久闻大名。"李斯声音清冷,却异常清晰,如同冬日的冰凌,明亮而锋利,"秦王命我来助二位明日应对廷议。"

李斯在两人对面落座,没有寒暄客套,直接进入正题:

"关于郑国渠,朝中势力大致分为三派:"他指尖轻叩几案,节奏分明,"韩系公然反对;楚系谨慎支持;秦国老臣军方以蒙将军为首,自是坚定支持;老秦系贵族如范雎等人,虽有质疑,但也认同此渠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