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如何广开才路,使野无遗贤,确是一大难题。
它不仅仅是在考验学子的策论能力,更是在考察他们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与对人才选拔的独到见解。
可以说这样的题目,搞不好有时候真的会出现在科举当中的考试里。
思虑了好一会这才动笔,对于诗赋题来说。
策论题对他友好了许多。
“天下之治,在于选贤任能,此言诚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贤能之士,或隐于山林,或困于市井,朝廷若不广开才路,则虽有贤能,亦难为国所用。
学生以为,欲使野无遗贤,当从以下三策着手:
“其一,设‘举贤使能’之制,令州县官吏定期访察民间贤才,不拘一格,举荐入朝。
此举可避免贤能之士因出身卑微或地处偏远而被埋没。
譬如汉之察举制,虽有其弊,然其广开才路之精神,值得借鉴。
“其二,兴‘书院讲学’之风,于各地设立书院,延请名儒讲学,使寒门学子亦有求学之机。
书院不仅可培养人才,更可为朝廷储备贤能。
譬如宋之白鹿洞书院,便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
“其三,行‘科举改革’之策,于科举之外,增设‘特科’,专为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未能通过科举者开设。
特科考试内容可灵活多样,或考实务,或考策论,以选拔那些虽不擅八股,却有治国安邦之才者。
“此三策,相辅相成,既可广开才路,又可确保贤能之士为国所用。
然学生以为,选贤任能之根本,在于朝廷需有‘唯才是举’之胸怀。
若朝廷能以才取人,而非以出身、门第论人,则天下之贤能,必争相为国效力,野无遗贤之景,指日可待。”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选贤任能的深刻理解与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他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策,更点明了选贤任能的根本在于朝廷的胸怀与态度。
他的回答不仅紧扣题目,而且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