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出列奏道:“陛下,虽说北地如今形势大好,但臣担心这后续的发展与维持。
所需钱粮物资不菲,还望陛下斟酌,提前规划,以免日后捉襟见肘。”
他这话一出,旁边的工部尚书却不乐意了,他立刻反驳道:
“户部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北地的建设,基础设施尤为重要,若无工部的规划与支持,即便有钱粮,又何谈发展?
如今北地初有成效,当务之急应是乘胜追击,加大投入,而非畏首畏尾。”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虽看似在讨论国事,实则暗藏着各自部门的利益诉求与势力范围的争夺。
宣武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群臣的发言,心中洞若观火。
他明白,这些臣子们各怀心思,有的是真心为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则是借机为自己的势力谋利。
但他作为帝王,既要平衡各方势力,又要让国家继续繁荣昌盛,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于是,他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安静,而后缓缓开口:
“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北地之事,关乎国运,需从长计议。
朕既已看到成效,自不会半途而废。
各部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保我大胜王朝千秋万代。”
言罢,他目光扫视全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群臣见状,纷纷跪地高呼:
“吾皇英明!”
早朝的喧嚣渐渐散去,仿若一场大戏落幕,然而北地的事例却如投入湖面的巨石。
激起的涟漪在京城朝堂之上经久不息,成为众人私下议论的焦点。
宣武帝端坐在御书房内,龙案上堆满了奏折,他手中朱笔不停,时而批阅,时而沉思,面容虽显疲态,却依旧难掩帝王威严。
片刻后,他放下朱笔,对身旁的太监轻声吩咐,命其速去将六位皇子召至御书房。
不多时,六位皇子先后赶到。
为首踏入的大皇子,年方十七八岁,身姿挺拔如松,一袭华服衬得他气宇轩昂。